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27785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案例Word下载.docx

秦军为什么这样的勇敢?

从秦代官吏墓葬中发现的法律文献可知,商鞅对于军功有如下规定: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

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

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

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所以,两千年前的秦国,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也就是说是商鞅的军功制度造就了秦军的勇悍。

案例二:

秦王国在统一战争期间的总人口不过500多万,但是却长期负担着一支超过60万人常规军的存在(史书上称秦“带甲百万”),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秦军后勤供应的压力之巨大是不难想象的,然而秦国还是完成了这一任务。

墓葬中记载法律的竹简上说:

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

谷子和麦子用一斗;

小豆三分之二斗;

大豆半斗。

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

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

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

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

由此可见,秦国是采用国家权威来对耕作进行到如此细致的管理。

秦法已经深入到秦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正是通过这样细致的管理和严格的责任制,秦军带来的看似不可完成的后勤负担才得以完成。

这种严格的责任制在秦军的兵器生产中也有体现。

案例三:

为一支“带甲百万”的军队提供装备,秦国的兵工业面临的压力并不弱于后勤粮草供应的压力。

考古发现,所有秦军使用的剑、弩、戈等兵器,不论在何地、何时、由何人制造,其规格都是一致的,即秦军的兵器使用的是“标准化”制度。

在兵马俑出土的秦兵器上,发现了很多人名,经过分析总结,发现这是一种四级的分层责任制度。

相邦(即丞相)是全国所有兵器工厂的总监,工师(即厂长)负责一个工厂的兵器生产,丞(相当于车间主任)负责工厂中某一类兵器的生产,最基层的工匠直接制造一件件兵器。

吕不韦(秦国相邦)在《吕氏春秋》中说:

“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这是一种责任制度。

这种责任制度与对失职有严厉惩罚的秦法结合起来,每个责任人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工师要兢兢业业的检查每件兵器,工匠则在加工的时候严格的依据标准来进行制造,这样,在前线上每个士兵,使用的都是经过多年筛选的最优的兵器,而且具有同样良好的质量。

请同学搜集关于法家管理思想的资料后回答以下问题(15分)

(1)列举秦法家的主要政策和背景资料。

(7分)

(2)在本案例中,你认为三个案例各反映了法家的什么管理思想?

(3分)

(3)你认为法家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哪种管理思想比较接近,请举例说明。

(5分)

二、秦帝国的法家——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通过秦国连续六代君主的努力,秦帝国在公愿前221年走上了历史的巅峰,秦始皇横扫六合、混一宇内,成就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随后,秦军又把疆域拓展到南海边和大漠深处,并在北方修筑了长城,奠定了传承至今的中国版图的基础。

同时,根据法家思想的要求,秦始皇以极快的速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法家在中国国家管理制度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然而,法家与秦帝国的却共同面临着隐藏在其深处的危机。

首先便是文化的认同性问题。

秦帝国与秦王国不同,秦国王室统治秦王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已经二百余年,商鞅变法也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关中地区的人民对于秦王室施行法家统治较为认同。

而秦帝国其余的领土则是通过秦军十年统一战争所攻取的,当地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带有很深的抵触情绪。

加之秦国的文化建设一直落后于东方六国,原六国人民并不能接受曾被他们视为“野蛮人”的秦王室统治。

因此秦帝国统治的向心力远不如秦王国时期。

其次是外界的压力不足。

秦王国时期,敌国很多,因此国家的压力很大,秦国上下的危机意识很强,愿意统一团结在秦王的指挥之下做出必要的牺牲。

而在秦帝国时期,这种外部的压力明显减小,秦帝国苛重的赋税和徭役令人民难以忍受。

同时长年累月的战争已经耗尽了秦国和六国的粮仓,阿房宫、骊山陵墓和长城的建造彻底压垮了帝国。

再次是信息传递问题。

秦王国时期,国土面积中等,且由于经营多年,对于各地的信息掌握较为丰富,全国境内道路系统完备,信息传递较快。

而秦帝国时期,国土面积巨大,对新攻取地区的信息掌握不充分,由于路途遥远,中央获取信息再制定下达决策的效率大幅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多次采用巡游各地的做法来对有问题的地区进行直接的管理。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国君作为法家治理思想的核心,需要承担相当繁重的工作量,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需要批阅60公斤的竹简,以维持他对帝国的统治和治理结构的正常运作。

秦始皇本人精力十分旺盛,然而他的继任者,秦二世却荒废政务,终日沉湎于酒色,使得法家的治理系统无从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

最终,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国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法家治理系统随之崩塌,无法正常运作,秦帝国本身也迅速灭亡。

附:

秦帝国法家治理系统的实例

实例一:

秦法严苛,极大的限制人民的自由和权益。

秦法规定:

“诽谤者诛,偶语者弃市。

”即对于国君或者时政表达反对意见的普通百姓会被族诛,在公共场合说悄悄话的人则判死刑。

最终造成了社会恐慌,使得人们“道路以目”。

戍边的士兵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日期到达边塞,全部判罚死刑。

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其实是因为受到大雨延误了路程,最终不得不反。

也就是说,本应该负责保护秩序、正当权益和作为判断是非准绳的法律由于过份的严苛,导致了社会的恐慌和纠纷的无法调解。

实例二:

秦始皇在统一之后,急于推行法家的标准制度,以国家手段消灭了六国的文字和货币。

这种举措虽然给文化沟通和商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却没有顾及文字与货币上附加这某地人民的认同感和感情依托。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给原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感情上海。

实例三:

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化,防止人民以古非今,采用“焚书坑儒”的愚民暴力政策,最终带来了社会的恐慌。

实例四: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在位时间内,修建灵渠、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极大的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实例五:

秦二世耽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中央无法对复辟的东方六国的军事攻势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同时他的穷奢极欲也加剧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请同学搜集法家管理思想的有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5分)

(1)你认为法家管理的制度有何优缺点?

(6分)

(2)法家的管理制度倾向于集权还是分权,给出你的理由。

(3)结合本案例,谈谈法家管理适用于什么样的管理环境?

三、汉初的道家——无为而治创造奇迹

秦帝国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楚汉争霸的阶段,在公元前202年,汉击败楚,建立了汉帝国。

汉帝国新生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

首先,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形成了很多的地方利益集团,这些地方利益集团在灭秦灭楚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内部矛盾。

秦楚未灭的时候,他们之间尚能齐心协力,在秦楚相继灭亡之后,这些矛盾便凸显出来。

其次,经过了战国时期以及秦灭亡之后总计200余年的战乱以及秦帝国苛政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人民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对于和平的渴望也极强。

(春秋时期,中国人口2000万~3000万,到汉帝国建立,仅余600多万)

最后,游牧民族匈奴在秦帝国灭亡之后重新在北方崛起,持续骚扰汉帝国的北部边疆。

汉初之时,刘邦曾亲征匈奴,结果遭到匈奴包围,匈奴的实力远远超过汉帝国。

这时的汉帝国,已经是社会上满目疮痍,经济上摇摇欲坠,军事上羸弱不堪。

然而,仅仅经过半个多世纪,四代皇帝(高祖邦、惠帝盈、文帝恒、景帝启)的经营,汉帝国的积累已经十分丰足,国力达到西汉帝国的巅峰,其中,到了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执政初期,人口已经达到3500万,人民富庶。

多年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手中,转变成了对匈奴的巨大胜利,汉帝国的势力一直扩张到中亚。

是什么治国之术,造就了这点石成金的奇迹呢?

答案便是黄老之学。

所谓黄老,是指黄帝与老子。

黄老之学是一种以道家为主,吸收了阴阳、儒、墨、法各家观点的治国之术。

汉代践行黄老之术,具体的实例如下:

刘邦入咸阳,便废除了繁苛的秦法,而以“约法三章”代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简化了法律,恢复了人民言论和行动自由,从而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

汉初的税率为什五税一(即6.67%左右),景帝时期甚至到三十税一。

不仅比秦国的税率远低(秦税率约三分之二),比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的税收也远低。

这种富民政策,使得汉代的商业和农业生产获得了极大发展,人口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汉初,北部边疆受到匈奴的持续骚扰和入侵,边塞人民不能安于生产。

为了给国内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汉初的几位皇帝,均以公主嫁入匈奴和亲,使得汉匈之间未爆发大规模战争打断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了对边远地区实行授权管理,刘邦大封同姓子弟为边镇诸侯王,给以他们对地方的管理权,也实际形成了他们对地方利益集团的代理地位,从而刘姓皇室得到了各地的支持。

汉初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参,他最开始被任命为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齐国国相(治理诸侯国辖地的相)。

他自以为是武夫出身,不擅治国,便召集齐鲁之地的人才咨询,有一个盖公的人住在胶西,给曹参的建议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此后曹参就以“清静无为”为自己的治理理念,终于让齐国得到大治。

实例六:

在汉相萧何去世之后,时任齐相曹参受中央征调接任为全国丞相,他再三叮嘱接任的人,一定要注意监狱和市场,不可乱用刑罚,多加干涉。

因为这两处包罗万象,最是藏污纳垢之所,如果管理松弛,最多是产生纠纷,需要调停而已,如果管理过严,则那些恶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治安,甚至对当地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在这两处的用法必须慎重。

曹参就是靠这种方法,使得齐国的人民都能在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和经济恢复。

实例七:

曹参担任丞相之后,开始全面负责全国的人才选拔工作。

如果他发现某个中低层官吏木讷于言辞,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的话,就把他召入相府,授予丞相长史等职位,仔细观察,方便日后取用。

如果他发现某个中低层官吏,好以犀利的语言论事,喜欢借着国法来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