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7108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2)隔篁竹

(3)佁然不动(4)俶尔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2、文章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

说林上》)

【注释】①屦:

麻鞋。

②缟:

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

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一)《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⑴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⑵前篙,阿发⑶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⑷开船,在桥石上一⑸,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⑹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7、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⑴至⑹的横线上

停泊跳蹦拿拔围聚撑点摇碰撞磕支架

18、文中⑴至⑹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

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9、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表现了我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21、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    )

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

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

22、“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

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23、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

24、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分别举一例

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触觉

(二)餐桌上的谜底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

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   (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

“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

“你今晚想不想吃肉?

”我说:

“想!

做梦都想。

”妈妈说:

“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

妈妈说:

“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

妈妈比划着说:

“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

”我    (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

妈妈说;

“你歇一会儿再干。

”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

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

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

妈妈对我说:

“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

“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

”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25、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

26、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27、“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

28、第⑨段写道:

“是的,我知道了。

”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

29、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