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6600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

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

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

应当怎样评论他?

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

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

581年 

 

建立者:

隋文帝杨坚 

都城:

长安

2、隋朝的统一

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

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

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

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强调: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

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2课 

“贞观之治”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618年 

开国皇帝:

唐高祖 

李渊都城: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

“不知。

”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

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

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3课 

开元盛世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

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

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

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

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

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

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

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

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