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区课题研究研究结题鉴定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峰区课题研究研究结题鉴定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峰区课题研究研究结题鉴定书副本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界定
1、年级: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计算:
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列式计算、计算准确率。
3、计算错误案例:
学生在学习、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教师在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错例。
4、本课题旨在分析、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目标预定
1.促进学生反思,完善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因此对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教师自身反思,促进专业的成长。
课堂中预料不到的、来不及处理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考量着教师的功底。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失误寻找存在的问题,发现留下的遗憾,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成长的最佳途径。
3.形成教学策略。
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原则
①立足激励原则。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计算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充分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树立信心。
②可行性原则。
在订制计划、探究方法、模式、规律时,要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做到既具体又便于操作。
③提升思维原则。
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遇到阻碍、学习遇到疑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错题记录本资源的应用来帮助学生达到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
④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采取严格、求实的态度,全面系统地搜集材料,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作业、练习、及时收集学生在计算中的错题,并将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
具体做法:
教师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计算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
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2、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分析,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全面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引导个体认识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现象最严重的,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减少出错。
3、个别谈话法:
课堂中教师对一些规律性、草稿方法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注重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经验总结法。
边研究边总结经验,不断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或改进研究的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内容
1、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在平时计算中的错题,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为后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做好素材积累。
2、小学计算错题成因的研究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概念掌握等方面研究计算的错误原因。
3、小学计算错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根据错题成因的不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4、小学计算错题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小学计算错题资源,包括错例演示、原因分析、正确演示,使之成为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
5、教师对错题资源反思与交流。
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从2014年六月申报开始,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然后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的案例研究,最后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
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2014.5-2014.8)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学习相关的理论;
申报立项。
2、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14.9-2015.4)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错题收集及研究;
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整理汇总资料。
3、实践总结阶段(2015.5-2015.9)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
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成果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关注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题改革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本人已有十多年的教龄的数学教师,已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四、成果方式
(1)《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总结性报告》
(2)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资料整理
(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报告及反思、针对计算错误的强化练习页、论文、教学案例。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武秀芳全面负责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工作。
组员:
师宝贵常亮毕金艳周文照赵红霞
组员的职责:
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原始资料整理;
撰写《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总结性报告》;
课题相关反思、论文等。
六、课题进程和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认识,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并记录典型错题;
第二阶段,组织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并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积累了一些课例分析、论文、反思等。
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阶段,对研究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完成了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试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分析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有不少教师认为:
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都因“粗心”。
2、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
3、教学中轻视了口算、简算和估算。
4、平日对学生的计算训练不到位。
(二)、学生方面
1、非知识方面原因,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
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
这就造成小学生的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
如把54写成45;
把×
写成+;
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一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重视首次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提高他们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强其刺激强度。
在作业批改方面,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价从宽;
对于他们的不足处,要正面引导。
不断地培养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地认真感知学习对象,从而减少因感知错误造成算错的情况。
(2)、注意品质差,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和注意分配性不广。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不理会其它对象时,这就是注意。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打个比说吧,如果把心理过程比作一艘轮船那些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一旦注意中止,那么心理过程这艘轮船就会偏离目标,甚至停止,可见,注意品质的好坏,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
那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是怎样的呢?
小学生注意广度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慢慢广大。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
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品质差,所以在计算时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小学生在算一道题目时,特别是碰到数目较大,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例如:
1200-35×
4÷
7+80=1200-140÷
7=1200-20=1180,又如在初学用竖式计算整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乘法题后,其思维停留在乘法上,以致“张冠李戴”。
有些学生的注意不稳定,明明在做加法,突然听到同学说声“减”,就错将加法做成了减法,从而造成错误。
对于这种错误,教师应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运算的难点,做到分散练习,集中突破,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逐步达到注意的合理分配。
将注意集中在某一难点上,逐一突破,再综合各种情况进行练习,不仅便于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法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算时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另外,要保持稳定的注意,还应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如口算抢答、判断、选择、改错、计算中的小竞赛等等。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如4+6-4+6=0。
此时,老师就不能单单指出这次为什么做错,而应该跟学生讲清楚算理。
只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算理,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以后的计算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化抽象为形象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而且教师应注意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把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
(4)、记忆的影响。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
小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
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注意知识的学习,也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5)、思维的惰性的影响。
我们大家可能都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即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错误几乎是相同的。
如:
3/4+3/4=6/8,0×
7=7等。
这种现象特别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老师今天才手把手的纠正了过来,明天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让人大伤脑筋,这就是思维的惰性造成的。
所谓思维的惰性,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按照严格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形式,也不按照归纳或演绎来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而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印象,凭直觉认识客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