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讲话稿文档格式.docx
《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讲话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讲话稿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之所以请分管厅领导,绝不是为了追求会议规格,而是目前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解决。
具体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这次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中,反映出的资助政策落实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资助标准与资助比例“一刀切”、助学金发放时间过晚、信息化应用滞后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教育厅层面抓紧解决;
三是一些地方出现的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苗头,迫切需要纠正。
所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解决问题的会议。
一、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
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经过不断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资助之路,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学生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资助政策由2006年的12项,增加到2018年的29项,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目前,我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讲,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
二是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我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近1万亿元(不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营养膳食补助)。
年资助金额从2006年不到2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了近10倍。
其中,财政投入累计近1万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67%。
每年资助的学生数从2006年200多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近1亿人次,增长了近3倍。
三是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
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
在资助理念上,从以经济保障为主,拓展为在做好经济保障的同时,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重大转变。
在政策功能上,形成了助困、奖优和引导相结合的政策架构。
各项资助政策互为补充,形成了功能多元的政策体系。
在资助方式上,既强化精准,又注重保护受助学生隐私和尊严。
四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每年资助的近亿人次学生中,既包括贫困人群的子女,也包括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
学生资助在帮助贫困人群脱贫、帮助他们高质量脱贫、稳定脱贫,防止因学返贫和因学致贫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在教育公平上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学费问题失去上学机会,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
学生资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社会包括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真诚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也是资助战线的广大干部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结果。
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关心支持学生资助事业的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向长期以奋斗在资助一线、为资助事业付出智慧和汗水的广大资助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认真分析研判,明确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兜底线、保基本的目标基本实现,但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学生资助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
这是做好下一步工作,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对形势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一是既要解决经济困难又要主动引导学习就业。
过去我们是跟在学生后面单纯地解决经济问题,今后解决经济困难仍是资助的重点,但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受助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是既要强化信息公开又要更好保护隐私和尊严。
过去我们做工作手段有限,经验也不多,往往是大张旗鼓,不注意保护学生隐私,无意识中伤害了受助学生的尊严,导致政策效果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我们更多采用科学方式开展资助,争取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是既要保障上起学又要强化育人。
当前,学生能不能上得起学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解决。
这两年在贫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接受了资助,还对国家不满,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突出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把道理讲清楚,引导他们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在个别地方甚至是空白,已出台政策的省,多数资助力度偏弱,一些省中央给多少,就资助多少,没有任何配套;
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只覆盖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享受;
普通高中免学杂费的资助对象不包含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等。
二是机构和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一些地方片面认为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已不再突出,出现了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苗头;
一些省长期以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中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开展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宣传工作一年到头无声无息,几乎是一片空白;
个别省各学段资助职能分散在教育厅多个处室,至今仍没有实现归口管理,导致数据报送不及时、政策落实方面屡出问题。
三是资助的精准化水平还不高。
一些省在预算分配中资助标准和资助比例全省一刀切,助学金没有做到分档发放,资助比例对经济条件好和经济条件差的区县一个标准,甚至省会城市和边远贫困区县是一个标准;
一些省在资助数据统计和核对方面工作不到位,底数不清楚,导致政策落实存在盲点。
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指出的,2018年审计署第46号审计公告反映的12个省份存在建档立卡等学生未得到资助问题,其核心原因就是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底数不清。
一些省高中阶段助学金发放不及时,不但做不到按月发放,连按学期发放都做不到,严重影响了政策效果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众的获得感,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是资助舆情中最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抓紧研究解决。
三、积极开拓进取,肩负起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
新时代赋予学生资助工作新的使命。
下一步,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做强自身、摸准底数、精准施策、强化育人。
做强自身就是要有人、有能力去做;
摸准底数就是工作基础要好、胸中有数;
精准施策就是要讲究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强化育人是资助的目的和努力方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资助战线的同志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要进一步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
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中央的一项重要部署,其初衷是想通过整合、撤并、调整等方式,解决事业单位重复设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还是要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各项公共服务。
加大改革力度不等于简单地做减法和一刀切。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规律看,无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多高水平,总是有一部分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
所以学生资助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长期需要加强和做好的工作,即使在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学生资助工作也不能有任何松劲。
因此,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保证学生资助机构和工作队伍稳定。
说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志可能会讲,机构建设是编办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要积极争取。
有些省机构建设就做的好,主要在于教育部门的不断争取和努力,我们不能被动地等。
二是要处理好广覆盖与精准滴灌的关系。
学生资助政策要全面覆盖,不能遗漏,但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必须把精准资助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由粗放式转变为精准化,切实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对象要精准。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是标准要精准。
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
三是名额、资金分配要精准。
要在辖区内和院校间科学合理分配名额和资金,不能简单地划比例、“一刀切”。
四是资金发放要精准。
要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要积极探索改进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解决助学金发放不及时的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要做到全面精准,就必须重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助系统全面应用。
三是要处理好资助和育人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
多年,我们始终强调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
资助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保障上,要进一步拓展资助的内涵。
资助部门在资助育人中有着重要的责任,要在每一个资助项目和每一个资助环节中融入育人要素。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不只是资助一个部门的事情,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
要在做好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成长,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关于教育财务工作
已经有五年没有开教育财务工作会议了,这一次正好各省分管资助的厅领导也是分管财务的厅领导,借此机会,我就财务工作讲两方面意见。
一、坚持底线思维,准确研判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
总书记强调,“这是很大的一件事”。
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总理都多次强调了4%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优先”,其中之一就是“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
总理讲,原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项目都脱钩了,只有教育没有脱钩。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决心。
为保4%,财政部尽心尽职,给了很大支持,刘昆部长站位很高,指导下面的同志从讲大局的角度保4%,这是极其有利的形势。
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很艰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4%底数的难度增大了。
从财政形势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压力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到能否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
从精神状态看,连续六年保住4%,一些地方可能就会习以为常,进入“疲软期”,不再努力创新路、出实招。
2017年,财政教育支出占比有1个省份下降,各级教育生均支出很多省份均有所下降,个别省份连教育支出总量都在下降,财政投入强度出现明显减弱的趋势。
从思想认识看,一些地方进入“是非含糊期”,开始争论教育经费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
一些地方和有些专家甚至说教育的钱太多了,花不出去。
这直接影响到有关部门甚至中央的判断。
我常讲,不能只看北、上、广,要多看西部、农村、边远地区。
在研究起草国办82号件时,有人已经提出,调结构应主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