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2811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发展机遇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据IPCC研究,在升高1.5℃的情况下,将有4%的脊椎动物、8%的植物和6%的昆虫灭绝,地球上耕地也会减少3%;

若是气温升高2℃,动物灭绝量和耕地减少量都将翻倍。

面对温度升高对地球生态造成的严重打击,碳中和成为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势在必行。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签订,碳排放量控制目标成为全球一致导向,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2016年多方签署的《巴黎协定》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控制的目标导向,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旨在将全球气温较前工业时期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最好限制在1.5℃以内,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中国达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欧盟、英国、俄罗斯等已于20世纪达到碳排放峰值;

美、加、日、韩、巴等54个国家也已达到峰值。

因而,多数国家规划2050年完成碳中和,其中部分北欧国家规划时间甚至更早。

相对而言,中国是后来者,整体规划时间较晚,中国力争于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时间短、减排任务重。

具体数据上看,中国低碳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到2030年仅有62%,对比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63.7%和73.9%仍偏低,且2019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85%左右,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比重28.8%,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的高储蓄率与投资能力,有望利用广泛的国内市场,在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等方方面面,形成强大的且长期的投资效应和社会效益。

1.2、树立大国风范

碳中和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欧洲,2019年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欧盟首先提出欧洲要在2050年建成世界首个“碳中和”的大陆。

我国近年更多地强调绿色发展,相对于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支持。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碳中和这一议题上将更加活跃,同时也会长期而强力地推进国内碳中和进程。

2020年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目标,提出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2030减排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的大国风范,体现出中国对于实现全球2050年零碳排放目标的决心与气魄。

以此来看,我们认为碳中和可能是一个长期并具有强执行力度的国家政策。

2、碳中和下的多重挑战

中国的发展阶段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GDP增速进入6%区间,相比欧洲的1.5%和美国的2%更快。

而中国人均GDP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为25270国际元,欧盟在2006年碳达峰时人均GDP已达38822国际元,美国在2007年碳达峰时人均GDP为55917国际元,中国要在人均GDP相对低的水平下实现碳达峰,难度更大。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更偏重于制造业,201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5.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3.1%,制造业的能耗高、碳排放量大。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28.8%,美国仅有14.5%,欧盟9.7%。

在排放总量大且继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排放量任务艰巨。

相对依赖化石能源的中国将面临碳达峰前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中国碳达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从能源结构与效率上来看,中国依赖化石能源,2019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到85%,其中煤炭占58%,石油占19%;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使用煤炭比例仅有12%和11%。

此外,中国的能源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中国GDP相当于欧盟的2.43倍,相当于美国的1.61倍。

我国能源效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3、碳中和全景图

3.1、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成为国家长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碳减排目标已从相对目标进入绝对目标阶段。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50年非石化能源电力要占总电力的90%。

而从2017年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13.8%上升至15.8%,2020年底,风电和光伏装机量仅有4.4亿千瓦,若要达到预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应用要持续提速。

传统能源和重工业也要加速改革和退出,以煤炭行业为例,清华大学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呈明显正相关,为达到碳排目标,2035年煤炭产业要基本退出市场;

其他行业也要进行低碳化绿色化改革,2050年工业部门碳排放要从2020年的59亿吨下降到21亿吨,降幅超60%。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都会大幅变化。

两会召开进一步影响碳中和政策预期。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碳中和问题,提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审议十四五规划草案时提出,未来五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还首次提到将在部分地区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便于新能源和电力传输的发展,在投资上具有重大空间。

3.2、碳中和达成路径全景图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工业减排、环保监测和新能源使用。

路径一:

工业减排

工业减排的方法包括改变燃料、关停高耗能企业和错峰生产。

由于2050年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较2020年需降低60%,因此工业减排是减碳的重中之重。

工业生产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部分不需要燃料参与化学反应、只需要热量的产业将把传统燃料变为较清洁的天然气或无碳排的氢气,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对于煤炭、石化、钢铁等需要燃料参与反应的产业而言,改变燃料无法完成反应或成本过高。

开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是重要减排方法,关闭高耗能、落后产能,再用错峰生产的方法控制生产量,维持供需紧平衡,从而将碳排放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如煤炭行业预计在2035年全面退出。

路径二:

环保监测

环保监测重点是排放监测、碳捕捉与碳的储存利用。

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1年首先向发电行业开放,未来将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各个行业。

作为碳交易所需的基础设施,排放监测系统将加速构建。

碳捕捉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直接从空气中收集二氧化碳,经过提纯、压缩、运输后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海底或直接再次用于生产和服务。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结果,为实现2℃目标,2050年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将减少5.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未来前景广阔。

路径三:

新能源使用

新能源使用将大大减轻碳排放压力,光伏、风电、氢能、特高压等配套设施空间大。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提到,在2℃目标下,2050年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比例由当前的约32%提高到约90%,目前我国光伏与风电都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确定性高。

在乘用车电动为主、商用车氢能为主的指导下,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在政策催化下销量也将大增,预计在2025年达到新车的25%,而氢能汽车现也在快速研发之中。

未来电动化前景确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配套设施也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4、“碳中和”下的投资主线——迈入后工业时代

4.1、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高耗能产业龙头优势彰显

中国目前处于产能收缩期,供给侧收缩带来的是工业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2010年以来,中国逐步减少投资,收缩产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持续下行,从最高的26.6%下降至2020年底的2.9%。

期间,工业行业的集中度在供给侧收缩的环境下持续提升,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后,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工业企业数量加速下降。

“碳中和”代表着中上游周期行业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此轮“碳中和”政策着力于工业生产端的减碳,这将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产业供给,促进产业加速升级,产业中的中小公司将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

在碳中和背景下,产能高、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钢铁、煤炭、石油和化工等中上游高耗能产业的相关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2、“碳中和”与“去杠杆”并行,看好消费扩张与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从总量上看,为保持价格的稳定,国家在限制供应的同时,也需要控制需求,因此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去杠杆政策将会并行存在。

“碳中和”政策在生产端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其主要对应的需求是投资,包括地产、基建和企业资本开支。

为了维持总量供需的平衡,我们预计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国家将持续执行去杠杆政策,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加大消费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工业时代。

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好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在上游供给收缩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产业升级表现。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15年之后,随着中国产能的收缩,企业利润率在不断提高,出口占比不降反升。

这不仅说明了利润和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减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后续,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加速升级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利润分配格局中的占比将继续扩大,产能将逐步向全球扩张,中下游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上行。

4.3、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符合“稳外需”的长逻辑

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制造与消费双轮驱动——2021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中美经济结构互补逐渐弱化,美国对华的政策具有长期的持续性。

长期来看,外需撤离中国的趋势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发展我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且被国际产业链所依附的优势产业是稳固外需的长久之策。

目前中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新能源、电力装备和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

据《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2019年底我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7%、79%和71%,风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