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553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氏春秋二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兄弟四人,瑭公排行第二,兄长和胞弟皆仕晋为官,唯独瑭公是三国时代后期和晋朝的民间道士。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瑭公出生于祖居地豫章西山之涂埠。

瑭公一生术道,号曰“九天道源”。

在《柏林大成谱》中谱系记载瑭公已经被神化。

西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

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柏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名官厅堂是也。

以为符梦,因改瑭名曰塘,遂自武阳赘居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俱成林,因号柏林”。

据豫章罗氏家谱,公元244年(蜀汉延熙七年甲子)瑭公24岁入居北林同黄氏成亲。

公元249年(蜀汉延熙十二年己巳)瑭公29岁时携原配黄氏及子女由青州北林迁居到丰城池山,再在丰城池山继娶学道师母之千金谌氏,以后瑭公数代都在丰城池山定居,从此丰城池山又名罗山。

当时三国战乱近百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民众亲人伤亡,心境渺茫,从而道教盛行。

年轻心地善良的瑭公为解脱民众对诸事的迷茫,于是想拜师学道,闯荡江湖。

公初访道於青州(北林的上属地域),从事黄仁览,与宗惠仙适其地北林塘论道。

一日,公尝与黄向(黄仁览的兄长)同行,得遗珠一囊,可值三百万,(黄)向访主还之,(囊主)以其半谢向与公,公曰“积珠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亦不受。

事后黄向以女许瑭。

黄向乃馀姚太守之昌裔,名门之后。

瑭公一家在柏林居住不满五年(244-249前)。

瑭公24岁入居北林迨70年后(大约公元314年)发现早年广种的柏树已成柏树林,因而北林改称柏林,罗瑭亦号罗柏林。

西晋太康间(280-289)瑭公60岁后,因吴主降晋,司马氏晋朝统一全国,祖父罗霄由萍乡回到故居西山武阳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由此瑭公联想到自己作古后的去处,考虑再三,决定要把柏林作为自己的故乡,百年后安葬柏林。

因为柏林是瑭公开始成家立业之地,是瑭公走上学道传道人生之路的第一站,始而得到岳丈黄向公的青睐,得到贤内助黄氏,继而得到民众的爱载,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得幸福美满,瑭公殁后在柏林旧居屋后株树山柏树下长眠。

公元466年豫章第19世智慧公迁徙柏林居住,从公元249年前瑭公举家离开柏林后到公元466年瑭公七世裔孙智慧公再迁入柏林居住,间隔有217年之久(249--466),此后才真正有了柏林罗氏。

瑭公60岁后常来柏林旧居小住,并在柏林扩种柏树。

目前柏林尚存的遗迹有“剑井”,传说瑭公因梦得剑,用剑掘井,剑赠道友许逊。

柏林古时之遗迹十分丰富,然而现存的柏林遗迹却只有“剑井”一处。

古时候有个叫钱起的人,对“剑井”题诗曰: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这首诗的前半段,作者赞颂剑井的美丽景观,彩霞照映仙井下,井底的泉水水面显出像桃花般的红艳;

后半段叙发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感慨。

武阳指瑭公祖父罗霄。

罗霄山脉以罗氏始祖罗霄命名罗霄公乃我豫章罗氏第11代先祖也,字公盟(洪州府总管大都督),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

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

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约公元220-230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

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

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

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

罗霄的父亲季实从小过嗣给武阳的薛令羊,晚年再回头改姓罗,罗霄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安城郡郡守,随着孙吴政权最后被晋朝灭亡,罗霄回到武阳旧居地,仿效屈原殉节仙逝;

罗瑭是罗霄的孙儿,出生地在珠公祖居地涂埠。

罗霄仙逝后瑭公可能回武阳做过道场。

瑭公反对自杀成仙,也就是反对自杀行为,提倡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的身体。

显然瑭公不赞成祖父罗霄殉节,孙吴政权已经灭亡不可挽回,殉节自杀无济于事,而且认为是不孝的行为。

所以瑭公作古后,幽灵不会同祖父罗霄相聚。

作者断言柏林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共同的语言,谈不到一起去,谈不拢。

这些也是“剑井”的文化底蕴之一。

丰城罗山书院据清代《丰城县志》中《晋徵君罗山隐居铭》、《罗氏大成族谱》艺文志中江西监察使魏少游所撰《罗山书院记》载,该书院于唐大历六年(771)为纪念晋代隐士罗文通所建。

罗文通为豫章罗氏十四世祖,因追慕隐居丰城槠山的南州高士徐孺子风范,遂隐于槠山著《求道书》14篇。

晋大兴元年(318)荆州刺史王敦檄聘其为别驾,咸和二年(327)朝延诏为军诰祭酒,罗文通均辞不往,改而隐居丰城池山,成为豫章一带名士。

罗去世后,葬于禅师坪之原,其徒立祠祭祀。

罗文通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

在南北朝时,豫章太守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

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

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

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

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

二、柏林的兴起瑭公五世裔孙企生公于公元398年曾佐镇江陵郡守殷仲堪为功曹,力劝上司殷仲堪召集同镇臣僚仿效古先圣奉五命登坛盟誓,同心协力为晋办事。

“同镇臣僚”包括后来谋反的桓玄。

桓玄提前出兵擒获企生公,殷仲堪投桓反晋,企生公忠晋不叛变,公元399年殉节遇难,公就义前留有《死节》遗文一篇。

文中回忆了自己经历一生的主要事件和心情变化,感人肺腑。

企生公以“忠”著名;

企生公弟弟遵生公奉养老母胡氏抚养孤侄昌,以“孝”闻世。

遵生公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安葬兄长企生的尸骨。

企生公遗孤昌一生发誓为父报仇。

公元402年逆贼桓玄废晋帝自立为帝,公元403年被东晋旧臣刘裕率众消灭,迎晋恭帝司马德文复位。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历史上称为南朝宋,或刘宋,这时尚未引起社会震荡。

公元466年(刘宋泰始二年丙午)豫章第19世智慧公按照父亲昌公(394-466)的遗愿迁徙柏林居住,成为柏林北房支祖,并在柏林建筑“哀忠台”祭祀祖父企生公。

《晋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同年(公元466年),豫章太守,企生公的表兄胡藩奉刘宋太宗皇帝玺书(盖有皇帝印章的御书),令尹鲁赠匾“一门忠孝”悬于柏林瑭公旧居南池塘宅门口,立祠奉祀,尝以正月祀以中牢。

有诗赞曰:

歃血臺荒不再盟,乱臣背主逆谋生,功曹有志扶元气,镇国无能佐太平。

龙去鼎湖云渺渺,鹤归华表月明明,渡头芳草依然绿,肠断牵衣驻马亭。

从此以后,到柏林祭祀瑭公和企生公的人逐渐增多。

由于瑭公最初广种柏树,柏树早已成林,大树参天,百鸟齐集,柏林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公元472年(刘宋泰豫间)昌公次子智亮公也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南房支祖,到公元484年(齐永明甲子),智亮公见内乱不止,又痛祖父死非命,故终身隐逸不仕,望西山之秀色,景物鹇,便在柏林里后山建楼,号曰“退居楼”,表达避世之意。

智慧公的儿子昭祖光祖(豫章第20世)兄弟俩在哀忠台右侧又建筑有“寿亭”,纪念父亲智慧公。

可见,在南北朝时,柏林罗氏便开始出现生气蓬勃的景象,人丁兴旺,景色秀丽。

《江西通志》罗遵生字永伯,生东晋兴宁乙丑(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时。

好学尚义,初僻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

母胡氏疾,归仙后,公庐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未之任时,侍母药,时兄企生,屡官荆州,公扶母就养,值桓玄乱,兄弟被获。

企生抗节死难。

叹曰:

“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老母孤侄,俱在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何苦养母扶孤,以全宗祀。

”遂披发佯狂,请囚。

桓玄矜之,并感企生乞弟兼母之义,遂释之。

遵生扶老母及孤侄昌,归宗继嗣,并束兄骸归葬。

三、柏林的昌盛由于柏林的自然环境优美,还增加了一些人造景观,由于忠孝义士企生公和遵生公俩兄弟的盛名,由于官府送匾“一门忠孝”褒扬,慕名来柏林祭祀、观光的人逐渐增多。

柏林的人造景观也逐渐增多。

据《柏林谱》记载,唐朝柏林南房支元幹(594--?

,豫章23世)在柏林宗祠侧建筑有“南溪书院”;

唐朝柏林南房支宏庆(讳欢,702--?

,豫章第29世)在南昌柏林花园,建筑有“百花台”;

尤其是唐朝柏林南房支竹居士绍恺(723--?

,豫章第30世)在南昌柏林石池塘北边瑭公旧居旁建筑有宾贤处,有独特的创意。

公元812年(唐元和壬辰)柏林南房支绍慎公(736--?

,豫章第30世)开始建造“报本堂”,内有柏林罗氏大宗祠和柏林花园;

唐朝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

,豫章第30世)邵吉在柏林报本堂建筑有“望烟楼”,观望柏林里谁家断炊,赠之以食,赈贫;

为了有效地管理宗族社区,唐朝柏林南房支仪仁公(讳仪和,791--?

,豫章第32世)同会稽宗人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

,豫章第30世)在柏林报本堂右,建筑有“罚挞台”,以惩恶,作为宗族管理的一部分。

后中成徙其台座为般若院,佛座遂废,江西运判鄱阳彭汝励题匾,在柏林报本堂左筑亭,又题“劝义亭”匾。

四、柏林的衍庆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六国时,南唐柏林南房支颖(885—976,豫章第34世)公在南昌柏林报本堂前建造有“沂水阁”。

颖公曾主持编篡一卷《豫章罗氏族志》,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68年)完成,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谱序》,先祖源流上溯到祝融,后收集了眉山苏轼写的“罗氏谱赞”。

罗颖像《豫章罗氏源流总序》罗本妘姓,周初封其后於罗国,因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

至春秋时,罗为小国,迨隶襄阳之宜城,徙州之枝江,周末自宜城徙长沙。

秦武陵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溺洞庭,女与弟寻尸不获,俱投水殁,乡人感其义,于长沙东故居建祠祀之。

君用公遗孤珠,仕汉高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

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侯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焉。

今地名豫章沟,是豫章始自罗始矣。

晋隆安间,颖十八世祖企生为晋死节,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鲁侯攀重其义节,请恩表其节,《一门忠孝》于石池塘南门。

夫企生公之高祖以前,世家西山武阳,递至瑭公,手植罗汉柏,遂曰'

柏林罗氏'

也。

是故抗节不屈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