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1689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担起这个重任。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水平。

我们选择研究《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平台建设

课题始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模式。

实验伊始,就得到了州市有关领导、专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及指导帮助。

矮寨中学、吉首市四中、吉首市一中、吉首市民族中学、吉首市国际实验小学、吉首市光明小学等各校领导对此课题十分感兴趣,校长亲自挂帅,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参与课题的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改意识强。

这当中有市级优秀教师、省级学科教研一等奖获得者、优秀科学教师等等,这些教师是我们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研究的主力军,是课题研究人员的保障。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以教育局为领导,以教研室为主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研组为龙头,以实验教师为核心的实验系统,搭建了全方位的实验平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技创新教育理论:

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实际的、以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它注重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辅导和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培养。

它包括校内学科渗透、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课内外科技教育活动,也包括校外(家庭、社会)科技活动。

2、素质教育理论: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学:

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开发,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4、建构主义理论:

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现行的教学改革中更要注重陈述性知识教学向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过渡。

5、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学说:

这六大解放是,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

揭示了孩子创造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时间、空间的自由;

心理的自由,敢说、敢问,并用双手的实践来解决问题等等,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校内外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学校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相关的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既要重视知识的建构,又要注重学生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科中的创新素材,让学生亲历创新体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构建适应少年儿童个性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探求在开放性学科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素质的具体策略。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教科研,协同攻关、共同研究。

边教学边研究,理论与实践间地有效转换,因枝振叶、沿波溯源。

调查研究法:

学科子课题研究组,要深入师生,走进课堂,与师生座谈交流,真实全面了解学校教育资源、师资配备及课堂教学现状,为整个实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采取调查法、分析综合法、座谈交流法开展调查研究。

观察研究法:

由课题组人员参与到教学中,根据观察目的,预先确定观察范围,以标准化的观察手段、观察程序和观察技术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拟定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总体范围、观察的具体对象及项目,制定观察表或观察卡片。

并用观察卡记录被研究者的行为。

辅之以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试验研究法:

充分利用中小学课堂的基地优势,采取“课堂实验、经验交流、比较探究、总结完善”的整体研究模式,力争三年时间完成整个实验推广工作。

实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中心,以各教研中心和教研组为载体,以课堂为实验基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研工作积极性,深刻认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自上而下建立课题研究组织,形成立体的课题研究网络。

认真实践,努力探索,创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采取分类比较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因果关系分析法开展实践研究。

2、检测手段

(1)策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展示研究的综合成果。

(2)形成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开放性科学探究活动具体操作模式。

(3)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升的系列资料。

包括:

学科教学效果提高的数据对比;

省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与获奖情况;

各级各类中小学生艺术比赛参与获奖情况;

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学校内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

(4)优选精品课,由吉首市铁中、吉首市矮中、吉首市四中、吉首市一中、吉首市民族中学、、国际实验小学、吉首市光明小学等七所中心课题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刻录教学实录光盘。

实验结束后,以纸质文本和教学光盘两种形式向全市推广。

七、研究组织与管理:

主持人:

文斌吉首市教科所

成员:

张冬秀负责资料整理日常事务管理

何治吉首市一中信息技术

莫湘妮吉首市四中物理

彭海英吉首市民中生物

周舟吉首市矮中生物

张琼吉首市矮中物理

何祥鸿吉首市民中综合实践

王良英吉首市光明小学小学语文

龚向忠吉首铁路中学历史

龙永忠吉首铁路中学体育

陈朝晖吉首国际实验小学美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06.11---2007.1)组建课题组。

集体讨论出课题方案,采用互相交流、外出学习的形式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收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向课题组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并聘请州市教科所的专家领导担任顾问,组织学习和研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实施阶段(2007.2---2009.7)实施寓科技创新于学科教学中的开放性教研活动,结合具体的学科特点,探索相关的策略并进行研究验证。

设计调查研究方法,摸清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科技创新的障碍;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讨论指定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将具体的策略应用于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有实效、可操作的策略。

每月定时开展课题活动,使学术活动和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专题化。

总结阶段(2009.8---2009.9)全面分析总结,初步形成以“科技创新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与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的具体操作的模式。

完成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分析报告、策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并做好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2006年至2007年为校级课题。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结合实际,挖掘创新题材。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发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种课程资源。

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基本原则,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材,首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再结合具体实际从教学内容上挖掘创新素材,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在《杠杆的研究》中,老师引导开展了这样的课外探究:

调查我们周围的杠杆类工具,研究它们的结构,看看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尽管有的还很幼稚,但也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探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又如,在学习“植物与环境”的课程后,老师的教学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和学生开展了新的探究——调查我们湘西苗族是怎样利用植物来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的。

这样,课堂教学上的简单探究就能转化为更持久、更广泛、层次也更深的校外科技创新活动。

再如,《昆虫》课后,结合吉首市农村的支柱产业——椪柑,老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了有关椪柑害虫的调查,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昆虫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关注农村、热爱家乡的品德。

(二)、巧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他们求知的起点,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内在动力,是搞好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将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新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题气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在教学中,课题组老师总是以孩子们的朋友身份和他们一起探究,鼓励学生讨论争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例如《可爱的蚕宝宝》,就蚕在茧里的排泄情况,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说蚕在茧里不排泄、有的说排泄,有的说排泄一次、有的说排泄多次……老师没有急于把已有的事实告诉学生,而是说“老师也很想知道蚕宝宝在茧里的排泄情况,我们课后想办法研究好吗?

”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就来了,齐答:

“好!

”“那你准备怎样研究呢?

”学生各说各的想法,老师没有对这些设想作评判,而是指导他们制定研究方案,把研究过程用文字、图画记录下来,看谁的研究最好。

课堂探究就这样转换为课外科技活动。

“科学小论文”——这个陌生的领域,孩子们实际上已经涉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利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少年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又不易长久,因此,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活动兴趣,就必须力求更丰富多彩的探究,突出一个“多”字。

比如:

在《科学》教学中,除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外,老师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当地实际,带领学生考察本地的生物资源、开展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和岩石矿物标本,自制玩具、学具、教具,进行天文观测,结合学习中的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观看科普影视,谈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科技竞赛等,力求学生的科学探究丰富多彩,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科技活动兴趣。

3、创新活动难易适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全面参与的兴趣

现代科学教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