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1624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文档格式.docx

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⑶写字指导:

“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

“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

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

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

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

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

(谁在说话?

翁媪:

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

想象:

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

(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

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

老人生活怎样?

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

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四、品读,领会诗情。

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五、赏读,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教学反思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所以,指导朗读时,把书中的图画与词联系起来,这样便于朗读。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六盘山1教案语文A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ok

态。

教学重点: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

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

你明白了什么?

《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

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

是什么意思呢?

六盘山又在哪里?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

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

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

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

“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

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

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

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

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录像《长征》片段,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长征故事。

2.想不想一起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段?

在观看录像的同时,老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1934年10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

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

党中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

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

9月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

二、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这里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了,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描写的情景。

2.谁愿意读读课文中描写的这番情景?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3.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

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指名读。

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3)你能把你感受到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这两句话,集体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4.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幻灯片出示这首词。

(2)指名朗读。

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长城:

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

首次发表时原作“旄má

o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

(4)连起来读一读,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5)再读这首词,体会词中蕴涵的情感。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对六盘山风光的赞美:

“天高云淡、红旗漫卷”。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读出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读出作者的远大抱负。

(6)齐读这首词,说说对整首词的感受。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这首词章?

(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不朽”)了解“不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不朽”的呢?

(7)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8)引导背诵。

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