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1567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基础行考4文档格式.docx

8.管理道德:

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

9.计划工作:

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庆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0.限定因素原理:

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这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欢地选择可行方案。

1.灵活性原理:

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2.许诺原理: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目标:

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4.目标管理:

就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5.使命:

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

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

6.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7.战略:

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8.核心能力:

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9.预测:

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

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10.前提条件:

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

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1.决策: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换言之,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做的决定。

2.程序化决策:

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

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

3.非程序化决策:

有些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称为非程序化决策,又被称为“结构不良”的决策。

4.主观决策方法:

指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

5.组织工作:

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6.组织结构:

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7.目标统一原理:

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8.分工协作原理:

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9.管理宽度原理: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10.责权一致原理:

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

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2.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3.管理宽度:

又称管理幅度,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棒下属的人数。

4.部门: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5.直线职权:

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做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6.职能职权:

是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

7.授权:

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

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指挥监督权,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报告与完成任务的责任。

8.分权:

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

9.集权:

意味着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10.活性化:

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1.委员会管理:

如果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即为委员会管理。

2.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

3.业务过程再造:

为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4.人员配备:

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5.用人之长原理:

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收益。

6.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7.不断培养原理:

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需要他们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8.公开竞争原理:

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9.责权利一致原理:

组织越是想要尽快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相一致。

10.人才生命周期:

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领导工作:

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体)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激励原理:

是指管理者越是能够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他就越是能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3.目标协调原理:

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4.直接管理原理:

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

5.指明目标原理:

是指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

6.沟通原理:

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问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7.命令一致原理:

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8.移情作用:

是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意思是说:

一个人将自己的意识以想像力投射在他人身上的能力。

正如通常所说的,就是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模拟他人的感情、意见与价值观念的能力。

9.团队:

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10.工作团队:

工作团队有时也称作自发型团队,是指对某一特殊过程(如,一个部门、一条产品线、或业务过程的一个阶段)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的团队。

1.过程改进团队:

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2.自我管理团队:

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3.沟通:

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4.激励:

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5.强化:

心理学术语,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6.积极强化:

在积极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物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加以后的行为反应频率,称为积极强化。

7.消极强化:

当一个特定的强化能够防止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称为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8.惩罚:

在消极行为发生之后,使实施者受到经济上或名誉上的损失,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称为惩罚。

9.消失:

是撤消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由于一定时期内连续不强化,这种行为将逐步降低频率,以至最终消失。

10.控制工作:

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1.管理突破:

控制工作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维持现状”,第二个目的是“打破现状”。

管理突破就是实现控制工作的第二个目的,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2.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

指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也就越能有效地为管理者的需要服务。

3.组织适宜性原理:

是指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是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

4.控制关键点原理:

是指管理者越是尽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5.例外情况原理:

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6.直接控制原理:

是指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

7.急性问题:

组织中往往存在两类问题。

一类是经常产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急性问题”。

急性问题是经常产生的,对多数人的工作和利益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故容易被人们发现、承认和解决,解决急性问题多是为了维持现状。

8.慢性问题:

慢性问题是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于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以至适应了它的存在,不容易发现或者即便是已经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

9.预算:

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例如在财务预算和投资预算中)或非财务数字(例如在生产预算中)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10.零基预算:

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做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根据组织目标,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