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0169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音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调性:

阴调、阳调

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

语音分期:

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

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

指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

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

近现代:

指元以后——现代

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

1、传统36字母

守温字母与宋人36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

(喻,影,疑母合流.影母丢掉了喉塞音,成了零声母,影母三,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

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

108,麦耘1999),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疑母的鼻音消失,也变零声母.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ng声母(杨耐思1981:

20),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

已知最早韵书:

《声类》魏·

李登。

《切韵》:

隋·

陆法言与当时著名学者颜之推、刘臻、萧该等九人,对当时流行的韵书的是非得失,进行了评判,并提出了新的韵类标准,后来由法言执笔,写出了《切韵》这部影响千年的音韵学巨著。

由于《切韵》的巨大影响,前此的韵书都逐步亡佚了。

《广韵》宋·

陈彭年、邱雍,代表隋唐音体例:

四声为纲,韵目为纬;

平声字多分为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五卷;

再按韵排列,同韵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韵部;

韵部内把同音字放在一起,称为“小韵”。

下面先看《广韵》声母。

《广韵》声母及其确定方法:

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反切系连定其类,历史比较拟其音”:

反切是中古以后的韵书中普遍采用的注音方式,后人可以利用它们了解中古音。

反切原理及方法:

以两字给另一字注音。

需要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用来注音的字,前一个称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

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例:

东,德红切dé

ngd+ó

ngdó

ng

反切上字有400多个,下字有1200多个,那是否当时就有400多个声母,1200多个韵母呢?

显然数目太大了。

我们需要把几个上字实际上只代表一个声母的,找出来合并起来。

这就要用反切系连法。

清代的学者陈澧,首先发明了反切系连条例,具体如下:

1、如甲字用乙字为切上/下字,乙字又用甲字为切上/下字,则甲乙同声/韵母。

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

“当、都”同声母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

“公、红”同韵母韵书都是按韵编排,韵和韵母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

2、如甲字用乙字为切上/下字,乙字又用丙字为切上/下字,则甲乙丙同声/韵母:

冬,都宗切;

“都,当,冬”同声母

3、如甲乙两字同用丙字为切上/下字,则甲乙丙同声/韵母:

当,都郎切:

通过上述系连,可以将实际代表相同声母的不同上字合并到一个个字群当中,每一个字群声母相同,也就是归纳出来的一个声母、这是反切系连定其类。

这些声母在当时实际的发音是什么样子的,就需要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构拟(略)。

各、格、路、烙、络、骆后面形声字都以“各”为声符,有人即将“各”的古声母构拟为复辅音“[gl]”。

3、《广韵》的声母与36字母比较《广韵》声母36字母1、帮滂并明——帮滂并明非敷奉微2、庄初崇生——照穿床审禅

章昌船书禅3、匣(+喻三)——匣喻四——喻(喻三喻四)

4、中古声母和现代汉语声母的关系

中古前期中古后期现代帮滂并明→帮滂并明→bp(bp)m非敷奉微→fw

(全浊声母清化规律:

平送仄不送

并→b(并、病)凤/鹏、肥、闻→p(平、瓶))

端→d

透→t

定→dt

知彻澄→知彻澄庄初崇生→照穿床审禅→zhch(zhch)sh(chsh)章昌船书禅

见溪群晓匣→gk(gk)h(kh)(开合)jq(jq)x(qx)(齐撮)精清从心邪→zc(zc)s(cs)(开合)(江鸿、枪穑)

来→l

泥n娘疑零声母(开[讹]、合[我]、齐[牙]、撮[禹])

影→影零声母(开[哀]、合[汪]、齐[影]、撮[淤])喻→喻零声母(合[伟]、齐[夷]、撮[余])明→微零声母(合[无尾])、(注:

明母的另一部分转为m)

日→日零声母(开[而])r

二、中古声调

1、平上去入——四声八调: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即所谓四声八调。

2、阴、阳调的关系四声的区别在音曲,而阴阳调的区别在音高。

音曲指高低起伏的变化,音高指绝对高度。

3、中古声调和现代声调的传承①平分阴阳、②浊上归去、③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例字:

次浊/去声:

末六麦入月物;

全浊/阳平:

白乏读俗食宅清/阴平:

屋锡帖;

清/阳平:

德国足;

清/上声:

百笔铁;

清/去声:

克色促

现代音韵学标调法:

首先以国际音标标注元音和辅音;

然后以小半圆c标注在国际音标的不同位置,并以加短横-的方式表示清浊。

例见P257-258。

三、中古韵母

1、韵和韵类

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广韵》中分在不同的位置,经过清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把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列在同一行。

通常把同一横行的韵部叫做相配关系。

那么同一行的韵部,主要区别仅仅是声调不同,这反映了语音的系统性。

如果我们忽略声调的不同,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类,就叫做一个韵类。

2、韵部数目

《切韵》韵部193,《广韵》韵部206。

下面以《广韵》韵部为例介绍:

平声:

57、上声:

55、去声:

60、入声:

34:

合计:

61(不计声调)

上声少两部:

因与平声“冬,臻”两部相配的上声字少(、)/(),所以放在了“肿”韵和“隐”韵中去了。

去声有“祭泰废”四部,为其他声调所无,所以去声多四部为61部。

其中与平声“臻”韵相配的去声字字数太少(龀),寄放在“”韵中,所以只有60部。

入声为什么少呢?

这首先要了解入声和入声韵的关系。

入声是一种声调,但和平上去的性质不同。

平上去只和音的高低变化有关,而入声还和韵尾有关。

入声的发音非常短促,因其韵尾是一个塞音,这样的塞音尾有三个:

[p]、[t]、[k]doc(tor)。

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还有一种对韵的划分:

以元音收尾的是阴声韵,有26部;

以鼻辅音收尾的是阳声韵,有35部;

鼻辅音有三个,分别是[m][n][],以清塞音收尾的是入声韵,也有35部;

清塞音有三个,[p][t][k]。

从发音部位看,阳声韵尾和入声韵尾一致,所以阳声韵和入声韵正好匹配,有一个阳声韵就有一个入声韵。

和平声“痕”相配的入声韵字少,所以寄韵到了“没”韵中。

和声调的关系如下:

因为平上去都有阴声韵(26)和阳声韵(35),所以原则上都有61部,入声字只有入声韵(35),故而原则上有35部。

如果不寄韵,《广韵》实有210韵部。

举平赅上去(入),为61部。

韵部数不等于韵母数,专家们研究得出,《广韵》的韵母数如果不考虑入声韵的话是93个,如果将49个入声韵母独立出来,则有142个韵母,比现在韵母多得多了。

3、中古韵部的发展

《广韵》和《平水韵》从《广韵》到《平水韵》,韵部减少了近一半(同时声母声调也开始减少)。

这说明汉语音系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繁复的顶峰后,开始向简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呢?

从上古到中古,语音系统是逐步繁化的(后论),中古到现代又转向简化,这是因为双音节词开始大量增加,使得汉语中区别词义的方式由原来单音节词的不同声韵调转向了双音节词的不同音节,这样就不需要保留过于复杂的声韵调系统了。

所以中古以后,声韵调都开始了简化。

(原带-m尾的阳声韵,与带-n尾的阳声韵合流;

与阳声韵对应的原入声韵,脱落韵尾而转入阴声韵;

四、《切韵》音系的性质:

1、综合体系说:

糅合了古今南北语音(因为该语音系统过于庞大)。

2、单一体系说:

代表当时某一地的实际语音(洛阳)。

3、洛阳音为主兼有古今南北语音特点4、两套音系(洛阳和南京)综合:

因参与的九人不是洛阳人就是南京人。

《切韵·

序》陆法言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

以今声调,既自有别。

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清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

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

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

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魏著作谓法言曰:

“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要,博问英辩,殆得精华。

於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

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

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

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剖析豪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

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

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

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

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

[注]仪同刘臻等八人:

仪同三司刘臻、外史颜之推、著作郎魏渊、武阳太守卢思道、散骑常侍李若、国子博士萧该、蜀王咨议参军辛德源、吏部侍郎薛道衡。

《颜氏家训·

音词》节选

……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切韵》音系的性质结论以当时洛阳音为主,兼有金陵音的一些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杂糅了古今南北的语音特征。

不会是两套语音系统都整个采入,应该是以洛阳音为主,加上金陵音的一些主要特点,还有上古“雅音”的一些特点。

第三节上古音

一、上古韵部

1、划分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