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726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docx

小学教育古诗文考级

原作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

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

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

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古诗今译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1]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原文

敕勒歌①

  敕勒川②,

  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

  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

  野茫茫⑦,

  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男儿血,英雄色。

  为我一呼,江海回荡。

  山寂寂,水殇殇。

  纵横奔突显锋芒。

作品注释

  ①《敕勒歌》:

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

平川、平原。

  ③阴山:

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lú):

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

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

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

显露,露出来。

[1]

现代译文

译文一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1]

译文二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2]

作品鉴赏

鉴赏一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1]

鉴赏二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2]

作品原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译文

  【原文】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

  【注释】  

①咏:

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

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

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

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

划。

【原文大意】: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天唱着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鉴赏

  鉴赏一: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三秋:

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

早春,农历二月。

诵读:

  情绪轻快活泼。

“解落”、“能开”、“千尺浪”、“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

注释:

  ①解:

能够。

②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

经过。

⑤斜:

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李峤-简析: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诗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原文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柳: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

装饰,打扮。

  {4}一树:

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tao):

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

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

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

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

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

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鉴赏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原文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题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注释

  1)凉州词: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

  3)孤城:

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4)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

古代的一个民族。

  6)羌笛:

羌族的一种乐器。

  7)杨柳:

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8)度:

越过。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注释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

太阳。

  3.依:

依傍。

  4.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

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

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

眼界宽阔。

8.更:

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原文

春 晓①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④。

[1]

注释

  ①晓:

天刚亮的时候,春晓:

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

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

不知有多少。

[1]

现代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1]

作品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1]

原文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文注解: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

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这首诗歌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作品鉴赏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

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边关依旧还是秦汉时的边关,明月还是那轮明月。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卢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汉的明月秦汉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飞将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关:

边关。

  度:

跨越。

  飞将:

指汉武帝时,镇守边关的大将李广,因英勇善战,有着“飞将军”的美名。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③连江夜入吴④,平明⑤送客⑥楚山⑦孤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⑨。

词语释义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

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

寒冷的雨。

  4.连江:

满江。

  5.吴:

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

清晨天刚亮。

  7.客:

指辛渐。

  8.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

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

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作品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原文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注释

(1)鹿柴(zhài):

“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

只。

闻:

听见。

(3)返景:

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1]

(4)照:

照耀(着)。

作品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1]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作品注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注释]

  1.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5.朝雨:

早晨下的雨。

  

(1)使:

到某地出使。

  

(2)安西:

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

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

(yì):

湿润,沾湿。

  (5)客舍:

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

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

指元二。

  (8)更:

再。

  (9)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

老朋友,旧友。

  (11)更尽:

再喝完。

  (12)朝(zhāo):

早晨、清晨

作品译文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

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5]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⑴ 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 忆:

想念。

  ⑶ 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蒲州就在这一带。

[2-4]

⑷ 异乡:

他乡、外乡。

⑸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⑹ 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 茱萸: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2-4]

 ⑻山东兄弟[1]:

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