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870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ED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白炽灯-效率低,寿命短,耗电量大

白炽灯一般有普通白炽灯和卤钨灯两种类型。

卤钨灯就是充有卤素的钨丝白炽灯,现在常用的卤钨灯有碘钨灯和溴钨灯,其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优于普通白炽灯。

卤钨灯主要用于强光照明,例如公共建筑、交通、拍摄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等场合的照明。

其中,碘钨灯还可作为干燥剂、烘箱的热源,可用于体育场、游泳池等室内照明。

白炽灯的发光原理是:

电流通过灯丝(钨丝,熔点3000多摄氏度)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灯丝聚集热量,当温度高于2000摄氏度时,灯丝处于白炽状态而发出光来。

灯丝温度越高,发出的光越亮。

白炽灯发光特点是:

发出连续光谱,故显色性高;

灯丝高温下变软、升华,容易熔断,故寿命短;

绝大多数电能都转化为热能,故光电转化效率极低,耗电量大。

(2)气体放电灯-含汞及稀土,显色性差,光衰大

气体放电灯是由气体、金属蒸气或几种气体与金属蒸气的混合放电而发光的电光源,目前用得较多的是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

辉光放电一般用于霓虹灯和指示灯,弧光放电可有很强的光输出,主要用作照明光源。

气体放电灯按气压高低又可分为两类,即低气压放电灯和高强度气体放电(High-intensitydischarge,HID)灯。

低压气体放电灯主要包括荧光灯(低压汞灯)、低压钠灯和无极灯,而HID灯包括高压汞灯、高压钠灯、金卤灯(金属卤化物灯,HQI)等。

荧光灯1938年开始出现,当时的产品主要是T12(灯管直径38mm)、T10(32mm),1978年T8(26mm)问世,1995年T5(16mm)上市。

荧光灯的发展与荧光粉密切相关。

最初使用的是卤粉,其发光效率低,且在紫外线照射下劣化严重。

直到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发明之后,T5才被生产出来,它的出现使得荧光灯的光效提升50%,寿命提升150%,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1930年代,低压钠灯和高压汞灯也开始出现,光效比白炽灯高出2.5倍,但显色性较差。

1960年代,高压钠灯和金卤灯开始发展起来。

1962年,美国首先解决了钠在高温、高压时的抗腐蚀、半透明多晶氧化铝管材料,又突破了封接工艺,制成第一支高压钠灯,当时的光效是90lm/W,显色指数Ra为25,寿命为5000h,发出的光是金黄色,节能效果很好,很快在道路、港口、车站、工厂、桥梁、广场等户外照明场合应用。

金属卤化物灯是在高压汞灯基础上添加各种金属卤化物制成的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显色性能好、寿命长等特点,是一种接近日光色的节能新光源,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展览中心、大型商场、工业厂房、街道广场、车站、码头等场所的室内照明。

气体放电灯的工作原理是:

放电灯接入工作电路后产生稳定的自持放电,由阴极发射的电子被外电场加速,电能转化为自由电子的动能;

快速运动的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气体原子被激发,自由电子的动能又转化为气体原子的内能;

受激气体原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将获得的内能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上述过程重复进行,灯就持续发光。

各种气体放电灯都由泡壳、电极和放电气体构成,基本结构大同小异。

气体放电灯不能单独接到电路中去,必须与启动器、镇流器等辅助电器一起接入电路才能启动和稳定工作。

放电灯的启动通常要施加比电源电压更高的电压,有时高达几千伏或几万伏以上。

(3)气体放电灯正逐渐取代白炽灯

白炽灯作为热辐射电光源,相对于气体放电灯而言有很多优势:

体积小、价格便宜、不需要启动器和镇流器等附件,启动特性好(低温启动)、高显色性、产品自身不含汞等,其高显色性和启动特性,特别是低温启动特性,是气体放电电光源不可比拟的。

但是,发光效率低、使用寿命短是白炽灯的致命缺陷,这是它逐步被气体放电灯替代的主要原因。

气体放电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也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汞具有激发电位低,在室温下饱和蒸气压低而在高温下饱和蒸气压高等特点,所以一般放电灯中都充有金属汞,容易造成汞污染,都要耗用较多稀土材料;

启动电压高,必须配备镇流器、启动器等附件;

大多显色性差。

2、LED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技术进步快速

和白炽灯、气体放电电光源相比,LED照明的光效更高、寿命更长,抗震性能好,不含汞等重金属,体积更小,光谱中没有热量和辐射,可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色彩,容易实现数字化智能控制,是迄今为止真正能实现绿色照明的新型电光源技术,可以称为人类“第三次电光源技术革命”。

在应用领域方面,LED已经从最早的仪器仪表指示光源、交通信号等单色光应用,发展到目前的全彩显示屏、3C产品(手机、电脑、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背光源、各种景观装饰灯、汽车灯以及室内外照明等。

在光效方面,从最初的每瓦不到1lm发展到目前的每瓦254lm白光LED(Cree最新实验室数据),技术进步快速。

(1)从红黄光到白光照明,LED实现跨越式发展

LED是一种以半导体(二极管)为发光材料的发光元件,其发光原理是:

微小的半导体芯片(LED芯片)被封装在洁净的环氧树脂中,当载流子经过该芯片时,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空穴产生复合消失同时放出光子。

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能量(带隙)越大,产生的光子的能量就越高。

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带隙,不同能量光子的波长不同,从而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涵盖紫外到红外的波长范围。

在可见光的频谱范围内,蓝色光、紫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多,波长最短,而桔色光、红色光携带的能量最少,波长最长。

由于LED不需要灯丝,所以没有发热、易烧等缺点。

LED起源于1907年,H.J.Round发现SiC的微晶结构具有发光能力,这是第一颗发光的LED(当时是肖特基二极管,而不是目前的PN结二极管)。

1952-1953年期间,HeinrichWelker第一展示使用III-V族半导体作为发光材料,III-V族半导体材料GaAs相继被应用到波长870-980nm的红外光LED上。

1962年,Holonyak和Bevacqua在应用物理期刊发表了使用GaAsP为发光材料的红光LED,这是第一颗可见光LED,使用气相磊晶法(VPE)在GaAs基板上长出GaAsP二极管PN结面,其优点是方法简单、低成本,缺点是由于GaAsP薄膜与GaAs晶格不匹配导致发光效率低下(约为0.1lm/w)。

由于Holonyak对可见光LED和激光二极管(LD)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可见光LED及LD之父”。

GaP材料的发展始于1960年代。

GaP材料的LED可在日光下发出人眼能够看到的红光,其发光效率比GaAsP材料的LED要高。

至1972年,M.GeorgeCraford使用N掺杂,成功做出第一颗黄光波段的GaAsP/GaP材料系LED,不仅提高了光效,而且将发光波长进行了延伸。

随着红光LED的研究与发展,另一种应用材料AlGaAs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采用液相磊晶法,结果发现AlGaAs/GaAs系LED比GaAsP/GaAs光效更高。

1985年后,日本研究者使用AlGaInP作为可见光激光材料,发光层为AlGaInP/GaInP双异质结构,成功做出红橙黄波段的LED,取代GaAsP成为成为红光主要使用的材料。

1990年代后,由于制程技术的突破,通过芯片接合技术将红光LED建立在透光GaP基板上、通过将LED芯片做成特定形状提升光提取效率等方法大大增加了LED的发光效率。

至此,红光LED发展渐趋成熟稳定。

1986年,Amano等人利用MOCVD磊晶低温AlN缓冲层,成功长出透明的、没有表面裂纹的GaN薄膜,开启了蓝光LED的发展历程。

1992年,日本日亚化学公司(Nichia)的中村修二博士使用热退火技术成功活化磊晶在低温缓冲层的GaN薄膜,并于1995年研制出高亮度GaN蓝光与绿光LED。

次年,中村修二博士又提出利用InGaN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生产白光LED的方法。

到2007年,蓝光LED的实验室光效已经超过100lm/w。

2012年4月,美国Cree公司宣布,已经成功研发出254lm/w的白光LED(250-260lm/w的光效意味着80%的电能转化为光能,仅20%转化为热能),创历史记录,这将使其LED户外路灯的批发价降至不到200美元。

在蓝光LED芯片出现之前,由于无法通过RGB合成白光,LED的光效、亮度也不高,LED无法应用于照明领域。

因此,1995年高亮度蓝光与绿光LED研制成功,标志着LED正式进入照明领域,是LED照明发展最关键的里程碑。

(2)红黄与蓝绿LED色系存在很大差异

以LED灯具为例,其上游供应链分工关系如下:

蓝宝石晶棒厂以高纯度氧化铝制成蓝宝石晶棒,蓝宝石基板厂买来晶棒经过一系列制程生产出基板(直径为2寸或4寸的薄薄的小圆片),外延/芯片厂购入蓝宝石基板,放入MOCVD设备(炉子)中生长外延层,最后在基板表面长成厚度仅几微米的半导体外延层,长有外延层的基板一般就称为外延片(或磊晶)。

生产好的外延片再通过研磨抛光、蒸镀、光刻等工艺制作电极并按一定的规定尺寸(比如10*10mil、45*45mil)切割成大量的LED芯片(或称为晶粒)。

接着,封装厂再将LED芯片封装成各种形状的灯珠,这些灯珠最终被灯具厂(应用厂商)拿来和电源、外壳等零件组装成LED灯具。

LED可以分为蓝绿与红黄两大色系,不同色系在衬底、发光材料、发光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使其主要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

LED的光效由内量子效率(即LED芯片内部产生光子的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即LED的出光效率或取光效率)共同决定。

外延生长技术发展以提高内量子效率为主,而芯片和封装工艺以提高外量子效率为主。

红黄光led内量子效率较高而外量子效率低,技术难点在于外量子效率的提升。

蓝绿光刚好相反,内量子效率较低而外量子效率高,所以技术难点在于外延生长工艺。

红黄光LED的特点是光的波长长而光效较低,适合于做指示标志、汽车尾灯等,不适合直接用来做照明灯具。

而蓝绿光波长短而光效高,适合于做照明、背光等应用。

用来生产4元系红、黄光LED外延片的MOCVD设备不能用来生产,而生产蓝光LED外延片的MOCVD也不能用来生产红黄光。

红、黄光LED一般使用GaAs材料做基板(衬底),而蓝光LED一般使用蓝宝石或碳化硅(SiC)材料做基板,其他外延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3)蓝光LED芯片主导通用照明市场

理论上讲,LED要应用于照明,必须能够合成出和自然日光相同或者类似的白光。

在蓝光芯片出现之前,LED无法应用于照明,一是因为红黄光光效低,二是无法获得蓝、绿光。

日本的中村修二博士在发明蓝光芯片后不久,就发明了蓝光芯片配合黄色荧光粉合成白光的技术。

后来,日本的三菱化学研发出了红色的和绿色的荧光粉,配合蓝光芯片可以生产出显色性更好的白光。

这两种方案是目前主流的led白光方案。

还有一种方案,就是用紫外led芯片配合红、绿、蓝荧光粉合成白光。

因为蓝光、紫外光携带的能量最大,能够激发荧光粉形成白光,而红黄光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红光芯片进入照明领域的唯一途径就是用蓝光、绿光、红光芯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