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250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Word下载.docx

抽样调查的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方法一: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使用范围:

多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

(3)样方大小的选取:

草本植物:

1m×

1m;

灌木:

5m×

5m;

乔本:

10m×

10m。

(4)取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样方内计数原则: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6)调查误差分析:

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

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

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

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方法二: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的)

(3)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4)操作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不能有大量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②被标志的动物要尽量分布均匀后再重捕。

③标志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④标志不能过分明显;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

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也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4、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

(2)类型:

 

(3)意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一般分三种类型)

○雌雄相当型:

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

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

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蜜蜂、蚂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应用:

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意义:

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练习1]:

(2012高考全国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出生率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练习2]:

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数模→检验或修正

见《教材》P65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①数学方程——精确但不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精确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三)种群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不存在环境阻力(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2、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3、数学模型:

数学方程:

(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第二年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注意]:

λ是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曲线图:

呈“J”型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存在环境阻力

2、数学模型:

曲线图:

呈“S”型

3、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K值:

即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①K值不是个固定值,同一生物不同环境下K值不同,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K值也不同。

②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不同

①种群增长率: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100%=增长率。

如果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1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λ为年第二年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种群增长速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

假设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

(b-a)/1年。

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

J型:

种群增长率:

不变,是一定值。

种群增长速率: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

S型: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刚开始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1/2K值后下降

※几种坐标曲线

①“J”增长模式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②“S“型增长模式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③J型和S型的联系

(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

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

[练习3]: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练习4]: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的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三、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①分装:

分别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1、2、3号试管中。

②接种:

分别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3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③培养与取样计数:

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记录表

4.酵母菌计数方法

(1)工具:

血球计数板

(2)方法:

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1)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

(2)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5.实验结果与分析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

可能有养料、温度、pH 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6.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重复实验(多次计数)。

[练习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利用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

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m3。

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进行观察计数。

(1)在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3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______处理。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4)如果观察到上图所示a、b、c、d、e5个大格共8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