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092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维护小结文档格式.docx

  1、常见故障

  1.1吸光度重复性差这里指的吸光度是指空白吸光度,用蒸馏水做空白试验。

原因之一:

比色杯不洁。

由于仪器长期使用,比色杯内会有污物沉积,造成光的散射,导致吸光度变化,使结果不稳定。

处理方法:

曾用5%次氯酸液、84消毒液浸泡、蛋白酶类去污剂、2mmol/LNaOH溶液浸泡20min、高锰酸钾液进行了比较处理。

结果以5%次氯酸液和蛋白酶类去污剂进行的处理比较好。

但应注意的是,用5%次氯酸液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一般10min后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即可;

否则浸泡时间过长,比色杯透光度将减少;

次氯酸浓度过大或浸泡时间过长,比色杯四周粘接处将脱落而损坏。

1.2测试结果偏高或偏低除造成空白吸光度重复性偏差的原因外,加样注射器漏气或其他塑料管道漏水。

如注射器漏气是因仪器长期使用,注射器内螺样内芯磨损而封闭不全,以致泄漏。

取下注射器置于5%次氯酸液内浸泡15min,用纱布擦干,再反复用自来水冲洗,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检查其封闭性。

方法:

进样短针孔和蒸馏水接触,用手拖拉注射头,如注射器内被水溢满,说明已不漏气;

如还不满,有少量空隙,就应更换新的螺样内芯。

  2环境因素

  2.1防尘平时灰尘进入仪器的电子系统、管道系统、散热系统、光路系统而影响吸光度值,造成结果误差。

因积尘太多或影响电路板正常工作,或影响仪器散热、或造成管道尤其是探针系统堵塞。

因此,在仪器的使用环境中应严格防尘。

我们的做法是,门窗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仪器室工作人员进入仪器室应更换专用拖鞋,并且备有专用于仪器除尘的微型吸尘器。

另外,常备一把电吹风也是非常有用的。

  2.2环境温度和仪器散热全自动分析仪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产热系统,其热源来自仪器的电子系统、温控系统、试剂存储系统。

虽然仪器本身均设计有散热系统,但环境温度过高也影响仪器电子系统散热不良,导致工作不稳定。

一般仪器的使用环境温度要求在25℃左右。

  3保养

  3.1蒸馏水应勤更换最好3天更换1次,并且冲洗用蒸馏水不得有杂质,防止桶内生长细菌。

尤其是夏天,水易生长细菌,影响结果。

一定时间后应加稀盐酸浸泡,去除桶底沉淀。

3.2试剂杯应常清洗试剂杯不能长期使用而不清洗,更防止产生沉淀和生长细菌,以免堵塞采样针和污染试剂。

  3.3仪器应专人管理、维修仪器应专人专管、专业人员维修、不要随意更换、取动各种部件。

3.4管道系统的清洗自动化程度越高的分析仪,其管道系统也越复杂,虽然它不是分析仪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因其故障较多,常影响仪器正常工作。

管道系统常见故障有堵塞、漏气、漏液、接头脱落等。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自动化分析仪一般均设计有自动冲洗系统。

Liasys即采用了新的激流式单向冲洗及多步骤冲洗,较之原来的涌流式冲洗更干净、彻底。

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提高了检测准确性。

但这一冲洗系统仅对前管道系统(探针至比色杯)进行了冲洗,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后管道系统易堵塞,其原因是各种反应液中不同试剂以及血清蛋白等混合后产生大量絮状沉淀,日积月累而导致堵塞。

因此,需要定期对后管道系统进行疏通处理。

常用方法为:

拆下管道,用注射器注入双缩脲试剂或5%“84”消毒溶液,浸泡10~20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即可。

若发现管道内壁沉淀物太多,可用通丝进行清除,然后进行化学液浸泡和冲洗。

对管道系统的漏液、漏气只能更换管道。

但换下的旧管道不要丢弃,找到和剪除破损部分,余下部分可考虑再次使,尤其是比例泵泵管,因采用特殊材料制成,价格很高。

3.5电子系统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自动化分析仪的发展离不开微机的使用。

档次较低的分析仪普遍采用单芯片控制系统,而中高档的分析仪普遍采用多个微处理器(CPU),在其使用维护中,除上面讲到的解决好散热、除尘、除湿外,正确的操作也很重要。

首先,应配备专用不间断电源(UPS),以免电压过高过低或突然断电影响仪器正常工作或造成数据丢失甚至烧毁线路板。

其次,新仪器投入使用前,应培训操作人员,掌握仪器性能特点,并正规操作。

另外,仪器的操作系统应制作和备份启动盘,以备在仪器死机后能重新启动系统。

第二章

生化自动化分析方法概要

一、分析方法分类

(一)终点法

被测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完全被转变为产物,即达到反应终点,根据终点吸光度的大小求出被测物浓度,称为终点法(endessay)。

实际上被测物并没有完全被转变,而只是和产物达到一个动态的化学平衡,因此该法称为平衡法更为恰当。

从时间-吸光度曲线来看,到达反应终点或平衡点时,吸光度将不再变化。

分析仪通常在反应终点附近连续选择两个吸光度值,求出其平均值计算结果,并可根据两点的吸光度差来判断反应是否到达反应终点。

终点法参数设置简单,反应时间一般较长,精密度较好。

终点时间的确定:

①根据时间-吸光度曲线来确定,如Trinder反应测定尿酸,反应曲线上3~5min时其吸光度已趋向稳定,因而可将5min作为反应终点。

②根据被测物反应终点,结合干扰物的反应情况来确定,如在血清白蛋白的溴甲酚绿法测定中,白蛋白和溴甲酚绿在10s内很快完成反应,之后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和溴甲酚绿发生"

慢反应"

,使反应曲线上吸光度在10s后仍继续缓慢上升,持续约达10min,因此终点时间应采用10~30s,而不应选择10min。

1.一点终点法:

在反应到达终点,即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吸光度不再改变时选择一个终点吸光度值,这种方法称为一点终点法(onepointendessay),其反应曲线见图7-3。

其检测结果的计算公式是:

待测物浓度CU=(待测吸光度AU-试剂空白吸光度AB)×

K。

K为校准系数,详见第五节二操作方法。

2.两点终点法:

在被测物反应或指示反应尚未开始时,选择第一个吸光度,在反应到达终点或平衡时选择第二个吸光度,此两点吸光度之差用于计算结果,称为两点终点法(twopointendessay),其反应曲线见图7-4。

计算公式为CU=(待测吸光度A2-待测吸光度A1)×

该法能有效地消除溶血(hemolysis)、黄疸(icterus)和脂浊(lipo-turbid)等样品本身光吸收(见图7-5)造成的干扰。

在单试剂分析加入试剂的初期、或双试剂分析中第二试剂加入之初,若指示反应吸光度尚未明显变化,则可在此时选择第一个吸光度,在指示反应终点时选择第二个吸光度,从而设置成两点终点法。

但指示反应初期吸光度无明显变化的化学反应较少,如单试剂方式测定总蛋白、白蛋白、钙、磷、镁等的终点法分析项目,及双试剂方式测定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终点法分析项目,因反应初期吸光度已有明显变化,因而均难以用上述方式设置两点终点法。

但在双试剂分析中,如果将第一吸光度选择在第二试剂加入前,此时指示反应一般尚未开始,则能容易设置两点终点法。

在此要注意必须将两次读吸光度时不同比色液体积进行校正。

目前全自动分析仪均具有此自动校正功能,不必手工进行校正。

(二)固定时间法

指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此两点既非反应初始吸光度亦非终点吸光度,这两点的吸光度差值用于结果计算,称为固定时间法(fixed-timeessay),反应曲线见图7-6。

其计算公式和两点终点法相同,为CU=(A2-A1)×

有时也称此法为两点法。

该分析方法有助于解决某些反应的非特异性问题。

例如:

苦味酸法测定肌酐,反应的最初30s内,血清中快反应干扰物(如微生物、丙酮酸、乙酰乙酸等)能和碱性苦味酸反应;

在第二个30s时碱性苦味酸主要和肌酐反应,且此段时间-吸光度曲线的线性较好(故也可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肌酐);

在80~120s及其以后,碱性苦味可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慢反应干扰物反应。

这样选用反应的第二个30s为测定时间,既避免了快反应物质的干扰,也避免了慢反应物质的影响,使肌酐浓度和吸光度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有利于提高分析的特异性和准确度。

(三)连续监测法

连续监测法(continuousmonitoringessay)又称速率法(rateessay),是在测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测定代谢产物时,连续选取时间-吸光度曲线中线性期的吸光度值,并以此线性期的单位吸光度变化值(ΔA/min)计算结果,见图7-7A和B。

所谓线性期就是各点吸光度差值相等,如图7-7C所示,图中δ1及δ5值偏小,而δ2=δ3=δ4,故A1点至A4点属线性段。

此线性期对底物来说属零级反应,期间的ΔA/min即为酶促反应的初速度,其大小和被测酶活性成正比。

连续监测法的优点即是可以确定线性期并计算ΔA/min,根据此值再准确地计算酶活性,因而使自动生化分析仪在酶活性测定方面显著地优于手工法。

连续监测法也可用于测定呈线性反应的代谢物浓度,一般是某些基于酶法测定的代谢物。

酶活性(U/L)=ΔA/min×

理论(或校准)K值,代谢物浓度CU=ΔA/min×

校准K值。

关于理论K值和校准K值叙述如下:

  1.理论K值 :

多用于酶活性测定中,因酶活性尚无公认的校准品可用,因而根据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得出酶活性的计算公式为:

酶活性(U/L)=ΔA/min×

,将此式中以K来表示,此K值可通过对已知值即指示物质的毫摩尔消光系数(ε)、反应液总容量(TV)、样品容量(SV)和比色杯光径(d)计算后得出,即为理论K值,可作为分析参数输入到分析仪中。

采用理论K值的前提应当是样品和试剂的加量准确、比色杯光径准确、温度控制精确以及波长准确等。

但事实上由于各型分析仪在注射器容积步进电机精度、滤光片带宽等方面的差异,可造成样品和试剂加量以及吸光度检测的偏差。

温度的影响有时也非常大,由于反应盘是半暴露的,因此随着较冷试剂的加入,反应盘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尽管开始测定时反应盘温度已升到37°

C,但在某一项目测定过程的开始阶段,温度可能达不到37°

C,甚至仅35°

C左右,且反应过程中仍有可能上下波动,这对于酶学反应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如采用37°

C时的理论K值,将会使测定结果降低,温度的波动还会使得结果的重复性降低。

当然,若试剂在加入反应杯前经试剂臂内加热装置预温,则基本不影响反应盘温度。

由于摩尔吸光系数受比色杯光径、波长、带宽以及加样系统的准确性等的影响,书本上或试剂厂家提供的理论摩尔吸光系数可能和实际所用分析仪所测的不同,因而有必要获得实际的摩尔吸光系数,然后用来计算的K值称为实测K值。

(1)NADH(NADPH)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

NADH(NADPH)没有标准纯制品,而且配成溶液后稳定性又较差,不能直接用NADH或NADPH标准液来校正仪器,须通过有NAD+(NADP+)参和的反应途径。

用已糖激酶(HK)或葡萄糖脱氢酶(GD)方法测定葡萄糖时,葡萄糖的消耗和NADH的生成呈等摩尔关系。

葡萄糖有标准纯制品,又有国家批准文号的葡葡糖标准液。

因此,根据公式A=εbC,已知比色杯光径b和葡萄糖标准液浓度,测得葡萄糖标准管的吸光度A后便可计算出NAD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