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6298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下列物质富含淀粉的是

A.玉米B.牛奶C.豆油D.青菜

4.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H2PO4 

 

B.K2SO4 

C.CO(NH2)2 

D.NH4HCO3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发光B.蛋清中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C.工业制氧气D.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

6.下列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氨气C.氯化钠D.氧气

7.下列物品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羊毛围巾B.塑料薄膜C.玻璃杯子D.玻璃钢

8.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117Uus

191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B.称取氯化钠C.稀释浓硫酸D.测溶液的pH

10.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11.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D2中含有73个原子 

B.维生素D2中C、H、O元素质量比为28:

44:

1

C.维生素D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6g 

D.维生素D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下列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并发出蓝光

B.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溶液颜色变为蓝绿色,加水后,逐渐变为蓝色

C.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是2∶1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所以pH大于7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B.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Mg、Al等氢前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则Na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4.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下面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15.下列各种物质间的转换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①P→P2O5②SO2→Na2SO3③Fe2O3→FeCl2④CH4→C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6.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SO42-、NH4+B.K+、Cu2+、NO3-

C.Cl-、Na+、CO32-D.Ca2+、CO32-、Na+

1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O2(H2O)—用生石灰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18.向盛有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Fe、Zn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19.如图中甲—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甲、戊为氧化物且甲为黑色固体,乙、丙分别是酸或碱中的一种。

(图“—”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与生成物均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丙溶液能与戊反应生成丁

C.甲→戊只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D.不能由甲通过一步反应生成丁

20.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

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氢氧化钾中的一种

D.若样品中既含有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一定m>

1.8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19分)

21.(5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⑴三个亚铁离子▲;

⑵金刚石▲;

⑶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磷分子▲;

⑷碳铵▲;

⑸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2.(5分)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请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A.氧气B.干冰C.熟石灰D.小苏打E.稀硫酸F.尿素

⑴改良酸性土壤▲;

⑵急救病人▲;

⑶工业常用来除锈▲;

⑷人工降雨▲;

⑸焙制糕点▲。

23.(5分)右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⑴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试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⑵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

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过一会,略缩小,但不会恢复到原状。

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试剂

H2O

Mg

图示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第二次气压增大的原因是▲。

⑶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

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4.(4分)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⑴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⑵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⑶将t1℃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50g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g。

⑷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两烧杯同时蒸发少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到一起,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5分)

25.(12分)下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常见的气体。

ABCDEF

⑴仪器①的名称▲。

⑵若用装置A和E制取氧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验证氧气收满的方法▲。

⑶若实验室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下同),该装置的特点是

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管导入。

若用F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溶液(填化学式)。

⑷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现要制备二氧化碳8.8g,至少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多少克?

26.(5分)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多次实验后,发现每次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在量筒内加入100mL水,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mL,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燃烧结束,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

试回答:

若小明用图甲进行实验,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

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强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用压强传感器实时地传回集气瓶内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c.p=0.79p0,p’=p0是因为红磷比木炭消耗的氧气多。

d.由图三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7.(7分)学习小组欲从高锰酸钾制氧气剩余物中回收副产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资料卡片】①KMnO4能和纤维素反应。

在中性溶液中比较稳定,加热碱性条件中的KMnO4溶液会有部分KMnO4和H2O反应,生成MnO2;

②锰酸钾溶于水为墨绿色,不稳定,在水溶液中能全部转化为KMnO4、MnO2和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K2MnO4+2H2O=2KMnO4+MnO2↓+4KOH

【实验方案】 

⑴将剩余物加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部分固体溶解;

②有少量不溶物出现;

③▲。

⑵回收物甲是▲(填化学式)。

⑶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KMnO4和▲,需要加入少量硫酸进行中和,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⑷冷却结晶后,低温烘干高锰酸钾晶体是为了防止▲。

⑸加热31.6gKMnO4使之完全分解,按以上实验方案可得回收物甲的质量可能是▲。

A.8.7g  B.12.8g  C.11.5g D.28.4g

28.(11分)某食品包装袋中“双吸剂”标签如右图所示:

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样品很感兴趣,设计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的“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Fe+2FeCl3=3FeCl2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

【定性研究】小明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发现:

试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