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5034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论文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

(1)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较多(3)幼儿的模仿内容主要以有趣的以及与自己兴趣或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为主(4)幼儿模仿的直接动机以获得愉快的感觉体验最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模仿行为的动机有所不同,模仿的独立性、自觉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5)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模仿对象的选择越来越宽,不局限与同性别的人。

但这可能跟其他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6)即使是无指令的情况下,幼儿也会出于对师长的喜爱、敬佩,对师长的行为进行模仿,或受其影响,幼儿模仿的对象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7)对不同的事物幼儿会出于不同动机进行模仿。

关键词:

3-6岁;

幼儿;

模仿行为;

自然观察;

事件抽样

目录

摘要2

一、问题提出5

(一)理论基础5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

3.心理理论6

4.团体动力学6

5.变色龙效应6

6.镜像神经元的发现6

(二)概念界定7

(三)相关文献综述7

1.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特点的研究7

2.关于幼儿模仿行为原因的研究8

3.关于幼儿模仿行为意义的研究8

4.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的指导策略8

二、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9

三、研究方法9

(一)被试:

9

(二)采用事件抽样方法9

(三)研究步骤:

1.预备观察9

2.确定操作定义:

3.编制观察记录表11

4.正式观察11

5.观察者信度11

6.数据统计处理12

四、结果12

(一)幼儿模仿行为发生的基本情况12

(二)幼儿模仿行为与性别的关系13

(三)幼儿模仿行为与年龄的关系13

(四)模仿者与模仿对象的关系14

(五)模仿者和模仿对象两者关系与模仿行为的关系15

(六)模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所处状态)与模仿直接动机的关系16

(七)模仿内容与模仿直接动机的关系16

五、分析与结论17

六、讨论与建议19

七、思考与改进20

(一)观察内容有待完善20

(二)数据样本采集有局限性20

参考文献22

致谢23

附录24

3-6岁幼儿在园模仿行为观察记录用表24

问题提出

在幼儿园,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位幼儿做了某个动作或是行为,紧接着,其他幼儿也纷纷模仿他的行为,例如,一位幼儿将软棒打结做出环状,并把它带到头上,紧接着,很多幼儿也纷纷模仿,将软棒打结带到头上。

这种自发的模仿行为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幼儿通过模仿可以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对幼儿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熟练、习惯形成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获得新的知识,能减少尝试错误的次数,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但另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不适当的模仿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探寻幼儿模仿行为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在教学和日常生活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理论基础

用以解释幼儿模仿行为的理论模型有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理论、团体动力学、变色龙效应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等等。

每种理论模型在其理论基础方面是不同的。

有的是以模仿中的强化来分析的学说,有的理论更强调认知因素的发展,但每一种理论都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模仿的发展和表现。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1977)指出了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机制:

一种是实验性学习,另一种是替代性学习。

社会中的个体在学习时,可以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或做法来学习。

后一种学习机制就是替代性学习。

替代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

”(Bandura,2001)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模仿在语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他通过对自己孩子的个案研究,详细地描述了身体、面部动作和声音模仿在感觉运动的六个阶段中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和他们重要认知成就的发展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观点被关于婴儿的模仿事实所驳倒。

但是,尽管皮亚杰的理论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和目前看来是有问题的主张即认为婴儿和儿童在认知发展的最初水平是没有真正模仿能力的,皮亚杰的阶段发展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即模仿能力源于天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现在理论的视角还是有重要的贡献。

3.心理理论

早期研究儿童模仿行为最主要的两种方法,皮亚杰的模仿认知发展阶段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或实验条件下有共同具有的模仿行为解释这种现象。

直至认知理论家开始认识到认知发展在保留和执行模仿中的作用,理论的框架更多的关注于个体差异,其中最著名的心理理论,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基础,关注于隐藏在模仿行为背后的潜在因素。

普雷麦克(Premack)和伍德鲁夫(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royofmind)的概念,即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模仿论作为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范式之一,此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

模仿理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在获取社会认知知识与技能中的重要性,但也并不排斥人们在预测、解释行为时会诉诸理论。

人们在模仿过程中总结出理论,并用之来指导今后更准确、有效的模仿。

心理理论提出的观念是,儿童发展一种理解他人心理状况(包括与他们自己认识水平相似的意图和信念的)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模仿能力的发展应该是从简单行为的模仿到理解行为背后的意图。

4.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提出的概念。

他援引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等力场理论,提出了团体行为的场理论来说明团体中的个人行为。

团体动力学认为,个人的思想行为会受到群体作用的影响,因而我们时常会看到模仿行为扎堆出现。

5.变色龙效应

心理学家巴奇(Baudl)和查特朗(ChDhand)识别了他们叫做“变色龙效应”的部分肢体语言。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

巴奇和查特朗发现,如果有人模仿了你的手势或者身体姿势,你往往会更喜欢他们。

6.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镜像神经元是一群位于各中枢联络区的神经元,它们的镜像功能是后天学习、记忆形成的,是中枢各联络区结构与功能联系特点的反应。

镜像神经元为人们观察儿童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线索。

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

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

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

安德鲁教授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并模仿看到的东西。

(二)概念界定

基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模仿的含义也多种多样,例如,“自居”(identifieation)、“社会促进”、“示范”〔modeling)、“观察学习”、“匹配行为”、“选择匹配处理”(choiccmatchingdisposition)等。

这些不同术语各有其含义,但总概可分出共同几点:

①模仿有直接的,也有“延迟的模仿”(Piaget,1980),指模式消失以后模仿才开始出现。

②模仿具有选择性。

儿童表现的往往不是模式演示的全部行为。

③有些模仿不能直按从儿童身上观察到,是内化的、高级的模仿。

皮亚杰认为,儿童2岁以后,“心理映象”出现了,这也是一种内化的模仿。

在动物的行为学和人类社会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文献中,第一次对模仿提出了清晰的定义的是心理学家桑代克,他认为模仿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复制学习新的动作过程。

他的定义强调模仿者对示范者动作的观察,认为这是能重复该动作主要的信息来源。

透过人类复杂的文化背景,许多研究者认为,模仿远不止是对观察到动作的复制,而且包括对示范者动作的意图的理解。

例如,Tomasell(1996)认为,模仿必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即要理解示范者动作的目的,也要理解示范者的动作的方式。

综合各理论的研究,关于模仿的定义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强调对行为的复制,另一类则是除了复制一个观察到的动作外,还强调模仿者对示范者意图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将模仿概括为(陈光华,2009),保持观察与执行相一致的动作过程,这种一致性即包括示范者和模仿者之间共享的,外在的身体部位表征的一致性,也包括模仿者个体内在的心理表象一致性。

从个体外部匹配的角度来看,模仿就是提取他人的动作(动作观察)和自我动作(动作执行)的相似性,保持感觉和动作的一致性;

从个体内部匹配的心理角度来看,模仿就是个体在共同的表征框架中,统一视觉编码(动作观察)和本体觉/动觉编码(动作执行),并保持感觉编码和动作编码的一致性的过程。

(三)相关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幼儿的模仿行为都受到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及许多家长的关注,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特点的研究

国内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特点的研究较少,大多是根据经典的理论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①对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奖赏,会强化幼儿的模仿行为,对幼儿的模仿行为不给予奖赏会减弱幼儿的模仿行为。

②有学者认为,认同是模仿的前提。

由于情感源于认识,同时又能强化认识,因此对行为有强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

③所有神经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人类无意识模仿现象都是社会交流的产物。

2.关于幼儿模仿行为原因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幼儿模仿行为原因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总结、归纳: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模仿行为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①对模仿对象的热爱和敬佩②盲目的从众心理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感和新鲜感④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外因主要有①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定②教师有意识的指导。

3.关于幼儿模仿行为意义的研究

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一些社会心理学专家分析的,模仿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是模仿者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手段。

有研究表明,模仿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4.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的指导策略

国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这一点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者对积极正确引导幼儿模仿行为的关注。

所查阅的文献中反映的幼儿模仿行为的指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引导幼儿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②要引导幼儿模仿先进英雄榜样③要引导幼儿模仿要重在本质。

④要做好榜样⑤营造良好的模仿氛围⑥开展正确的角色扮演游戏

从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广泛的,主要探讨了幼儿模仿行为的一些特点、模仿的原因、模仿行为的意义等,也对如何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模仿行为提出了许多的建议。

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总结、归纳,且大多偏向于对老师家长的实践指导,对幼儿模仿行为的发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很少,对幼儿模仿行为特点和动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