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931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贯彻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Word格式.docx

   GB5817-86

  GlassificatonofHazardLevelsduetoExposuretoIndustrialdust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依据。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危害性粉尘。

  1基本定义

  1.1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1.3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1.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1.5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6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7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值。

  1.8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每个采样点样的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

  2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  Ⅲ级危害

  Ⅰ级危害  Ⅳ级危害

  Ⅱ级危害

  2.2本标准将石棉尘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70%一类。

  2.3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略)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附 录 A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法

  A.1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应采集工人经常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

工厂收集连续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进行测定。

矿山应选择在开采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采样,同一种性质的粉尘样品不少于3份。

  A.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

  A.2.1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0.1-0.2g生产性粉尘样品,放入锥形烧瓶中。

如为炭素类或有机类粉尘样品,应在800-900℃下完全灰化后进行分析。

如为硫化矿物,应先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焦磷酸15ml,迅速加热到245-250℃,保持15min后冷却到40-50℃,在冷却过程中,加50-80℃蒸馏水稀释到40-50ml。

稀释时,一面加水,一面用力搅拌混匀,然后,加水稀至150-200ml。

用无灰滤纸过滤,并用0.1N盐酸洗涤沉渣,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

最后,将带有沉渣的滤纸,放入恒重的瓷坩埚中,在80℃的烘箱中烘干,低温炭化后,再放入800-9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一小时,称至恒重。

  A.2.2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按式计算

  M2-M1

  sio2(F)=───×

100………………

(1)

  G

  式中:

sio2(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生产性粉尘样品质量,g。

  A.2.3.粉尘中含有难溶杂质的处理

  A.2.3.1当生产性粉尘样品中有难以被焦磷酸溶解的杂质时,需将焦磷处理后的样品沉渣放入铂坩埚中,加入1∶1硫酸数滴,使沉渣湿润,然后加入40%氢氟酸5-10ml,稍加热使沉渣中游离二氧化硅溶解,继续加热蒸发至不冒白烟为止。

于900℃高温下烧灼,称至恒重。

  A.2.3.2处理杂质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计算法处理杂质后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式计算

  M2-M3

100………………

(2)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M3──经氢氢氟酸处理后坩埚加残渣质量,g;

  sio2─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A.3本法为基本方法。

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本法进行核对。

  附 录 B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法

  B.1工人接尘时间的确定

  在生产任务正常情况下,每一接尘工种选择不少于2名有代表性的工人,按表B1的格式(略)记录自上班开始至下班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中休息的时间,并分别注明接尘情况。

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分别表示该工种的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尘累计时间、各种作业劳动的接尘累计时间及休息的接尘累计时间。

  B.2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测定

  根据表B1的记录,将各种接尘劳动时间与接尘休息时间加以归类,然后,分别采集工人在接尘休息时间和从事各种接尘劳动状态时的呼出气,测量该气体体积,求出接尘休息和各种接尘劳动时的呼气量值,并换算成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值。

然后按表B2(略),再换算成每分钟呼气量〔标准状态呼气量,L/采气时间,min〕最后将各种接尘劳动时及接尘休息时的每分钟呼气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各种接尘劳动的累计时间和接尘休息的累计时间,其总和即为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主编。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程玉海 符绍昌 邹昌琪

  朱惠兰 王肇滇 薛家耀

  附: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编制说明

  研制本标准的任务是于1981年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工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承担,与江西工业卫生研究所和江苏省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协作共同完成的。

  1.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1.1关于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际上尚未见有报导。

国外涉及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分为二方面:

一是制定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标准。

迄今,美国公布的有20项,苏联的有71项,日本的有34项。

我国公布的有9项。

其中,各国都重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以此确定含矽粉尘的容许浓度。

如美、日等国采用公式计算确定。

苏联将其划分为四级。

二是制定管理法规:

如日本的“尘肺法”,主要是从医疗保健上划分为四级管理。

将健康接尘工人列为第一级管理,尘肺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损伤状况划分为第二至第四级管理。

欧美等国有尘肺者的患职业病赔偿规定。

综上所述,仅仅利用单一的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作为判断其危害程度大小,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各种类型厂、矿企业中接尘工人的实际危害程度。

  1.2本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有所区别,但有一定联系。

卫生标准仅为生产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工人在这样的浓度下工作,不会引起致病性损害,在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工业企业设计时使用。

本分级标准是为了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时使用。

鉴于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厂矿企业,至今尚未能达到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几项主要危害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分级,以便将不同危害程度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分出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其它政策性措施,使其逐步减轻职业危害,以便最终达到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2.制定过程

  2.1本标准的制定系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的现场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有关国外参考资料,又利用了1976年全国尘肺普查资料等为依据,进行了现场 调查和实检室的动物实检研究,为制定本分级标准提供了大量数据。

  据1979年全国尘肺普查统计资料,全国企业接尘作业约有一千万余人,主要分布于煤炭系统,冶金系统、机械系统、建材系统及化工系统等。

以接触矽尘作业工人占绝大多数,其次为硅酸盐类粉尘及金属性粉尘等,有机性粉尘相对较少。

生产方式种类繁多,有的为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有的使用原始手工方式生产。

各厂矿企业的综合性防尘设备、维护管理执行情况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差异悬殊,即使是接触同一性质的粉尘,其实际危害程度,往往差异较大。

因此,本分级标准应适合于我国国情,既要能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出工人实际接触尘量的大小,而且此分级标准和测定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安全技术部门及卫生基层单位掌握和推广使用。

  2.2针对生产性粉尘主要危害因素,我们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工作,即“测定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的研究”、“粉尘作业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研究”以及“不同种类粉尘对大鼠肺致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

此外,还搜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和有代表性的厂矿企业近三年来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2.3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我们拟订出“生产性作业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及其“编制说明”寄往全国64个单位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冶金,,煤炭、机械、建材、铁道、交通、纺织、航空、船舶、兵器、轻工、军工及部分省市劳动局及卫生部门。

收到各单位的复共函30件。

总的反映是:

制定该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标准既考虑到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出工人实际接尘量的大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

此外,对该标准中使用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指标和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指标,两者合并一起使用,在执行中易引起混乱,建议修改业为一项指标。

同时,针对该标准有些条文,提出文字修改意见。

  2.4综合各单位的意见,我们写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修改意见汇总处理表”并重新修订了标准讨论稿。

于1985年8月7日至9日。

在北京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主持召开“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审定会”审定通过。

  3.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本分级标准采用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定性和定量二种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欲确定某种生产性粉尘的评级标准,首先应确定其危害程度的定性指标,即生产性分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其次,再评定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即人工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本标准主要是以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后可引起肺脏致纤维化作用为主要病变而进行分级的,同时也重视粉尘有无致癌性,至于生产性粉尘溶解度、致敏作用引起的危害,仅作为参考因素,不再另设立其它危害指标,以便于推广使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