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2172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第二节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

S={S1,S2,…,Sn}

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二元关系是结构分析中所要讨论的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

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SiRSj;

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SiSj;

Si与Sj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SiSj。

在通常情况下,二元关系具有传递性,即:

若SiRSj、SjRSk,则有SiRSk(Si、Sj、Sk为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

传递性二元关系反映两个要素的间接联系,可记作Rt(t为传递次数),如何将SiRSk记作SiR2Sk。

有时,对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Si和Sj来说,既有SiRSj,又有SjRSi,这种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叫强连接关系。

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替换性。

以系统要素集合S及二元关系的概念为基础,为便于表达所有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我们把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其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Sj的要素对(Si,Sj)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作Rb,即有:

Rb={(Si,Sj)|Si、Sj∈S,SiRSj,i、j=1,2,…,n}

且在一般情况下,(Si,Sj)和(Sj,Si)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这样,“要素Si和Sj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R”,也就等价于“要素对(Si,Sj)是否属于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Rb”。

至此,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和在S上确定的某种二元关系集合Rb来共同表示系统的某种基本结构。

例4—1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S2、…S7)组成。

经过两两判断认为:

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S5、S7影响S2、S4和S6相互影响。

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

S={S1,S2,S3,S4,S5,S6,S7}

Rb={(S2,S1),(S3,S4),(S4,S5),(S7,S2),(S4,S6),(S6,S4)}

6

3

7

4

5

1

2

2、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图4—4例4—1有向图〖TS)〗

有向图(D)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可用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具体方法是:

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用有向弧表示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

从节点i(Si)到j(Sj)的最小(少)的有向弧数称为D中节点间通路长度(路长),也即要素Si与Sj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次数。

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它某些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在D中形成回路。

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

表达例4—1给出的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的有向图如图4—4所示。

其中S3到S5、S3到S6和S7到S1的路长均为2。

另外,S4和S6间具有强连接关系,S4和S6相互到达,在其间形成双向回路。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

(1)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若A=(aij)n×

n,则其定义式为:

aij=1,SiRSj或(Si,Sj)∈Rb(Si对Sj有某种二元关系)

0,SiSj或(Si,Sj)∈Rb(Si对Sj没有某种二元关系)

有了表达系统结构的集合(S,Rb)或有向图(D),就可很容易地将A写出,反之亦然。

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如下:

S1S2S3S4S5S6S7

S1

S2

S3

S4

S5

S6

S7

A=

很明显,A中“1”的个数与例4—1中Rb所包含的要素对数目和图4—4中有向弧的条数相等,均为6。

在邻接矩阵中,若有一列(如第j列)元素全为0,则Sj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如图4—4中的S3和S7;

若有一行(如第i行)元素全为0,则Si是系统的输出要素,如图4—4中的S1和S5。

(2)可达矩阵

若在要素Si和Sj间存在着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在有向图上存在着由节点i至j的有向通路时,称Si是可以到达Sj的,或者说Sj是Si可以到达的。

所谓可达矩阵(M),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性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

若M=(mij)n×

n,且在无回路条件下的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r,即有0≤t≤r,则可达矩阵的定义式为:

mij=1,SiRtSj(存在着i至j的路长最大为r的通路)

0,SiSj(不存在i至j的通路)

当t=1时,表示基本的二元关系,M即为A;

当t=0时,表示Si自身到达,或SiRSi,也称反射性二元关系;

当t≥2时,表示传递性二元关系。

矩阵A和M的元素均为“1”或“0”,是n×

n阶0—1矩阵,且符合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即:

0+0=0,0+1=1,1+0=1,1+1=1,0×

0=0,0×

1=0,1×

0=0,1×

1=1。

通过对邻接矩阵A的运算,可求出系统要素的可达矩阵M,其计算公式为:

M=(A+I)r(4—1)

其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元素全为“1”,其余元素为“0”),反映要素自身到达;

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根据下式确定:

(A+I)≠(A+I)2≠(A+I)3≠…≠(A+I)r-1≠(A+I)r=(A+I)r+1=…=(A+I)n(4—2)

以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例有:

S1S2S3S4S5S6S7

A+I=

其中主对角线上的“1”表示诸要素通过零步(自身)到达情况(单位矩阵I),其余“1”表示要素间通过一步(直接)到达情况(邻接矩阵A)。

S1S2S3S4S5S6S7

(A+I)2=A2+A+I=

其中带圆圈的“1”表示要素间通过两步(间接)到达情况(矩阵A2)。

按照前述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在原式(A+I)2的展开中利用了A+A=A的关系。

进一步计算发现:

(A+I)3=(A+I)2。

由(4—2)式即有r=2。

这样,根据(4—1)式,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可达矩阵为:

S1S2S3S4S5S6S7

M=(A+I)2=

(3)其它矩阵

在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基础上,还有其它表达系统结构并有助于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矩阵形式,如缩减矩阵、骨架矩阵等。

①缩减矩阵

根据强连接要素的可替换性,在已有的可达矩阵M中,将具有强连接关系的一组要素看作一个要素,保留其中的某个代表要素,删除掉其余要素及其在M中的行和列,即得到该可达矩阵M的缩减矩阵M′。

如原例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为:

S1S2S3S4S5S7

M′=

②骨架矩阵

对于给定系统,A的可达矩阵M是唯一的,但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的邻接矩阵A可以具有多个。

我们把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M的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或称之为骨架矩阵,记作A′。

系统结构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相互对应,各有特色。

用集合来表达系统结构概念清楚,在各种表达方式中处于基础地位;

有向图形式较为直观、易于理解;

矩阵形式便于通过逻辑运算,用数学方法对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处理。

以它们为基础和工具,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可实现复杂系统结构的模型化。

(三)常用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是以各种创造性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整体结构的决定技术。

它们通过探寻系统构成要素、定义要素间关联的意义、给出要素间以二元关系为基础的具体关系,并且将其整理成图、矩阵等较为直观、易于理解和便于处理的形式,逐步建立起复杂系统的结构模型。

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有:

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技术等,其中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ISM技术是美国J·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

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该技术由于具有不需高深的数学知识、模型直观且有启发性、可吸收各种有关人员参加等特点,因而广泛适用于认识和处理各类社会经济系统的问题。

ISM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4—5所示。

可达矩阵

骨架矩阵

递阶结构模型

(多级递阶有向图)

分检

作图

要素及其关系集合

推断

修正

(人)

计算机

解释

SjRSj?

意识

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报告

图4—5ISM工作原理图

由图4—5可知,实施ISM技术,首先是提出问题,组建ISM实施小组;

接着采用集体创造性技术,搜集和初步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并设定某种必须考虑的二元关系(如因果关系),经小组成员及与其他有关人员的讨论,形成对问题初步认识的意识(构思)模型。

在此基础上,实现意识模型的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结构模型化,即进一步明确定义各要素,通过人机对话,判断各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情况(即SiRSj?

),形成某种形式的“信息库”;

根据要素间关系的传递性,通过对邻接矩阵的计算或逻辑推断,得到可达矩阵;

将可达矩阵进行分解、缩约和简化处理,得到反映系统递阶结构的骨架矩阵,据此绘制要素间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

通过对要素的解释说明,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