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11387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人口垂直分布Word格式.docx

喜马拉雅山区、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区、藏东峡谷区和藏北高原湖盆区。

[3]不同的地形区形成了不同的高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高原垂直的气候带也造成了西藏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多层次的布局,不同的海拔高程通过不同的温度和降水量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

西藏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域位于等高线43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主要区域有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和狮泉河流域;

日喀则地区的年楚河流域、吉隆盆地和亚东地区;

拉萨市的拉萨河流域、林芝地区的尼洋河流域、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江流域;

昌都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峡谷地带和山南的大部分地区。

这些区域气候和热量条件都比较优越,基本处于温暖湿润地带,为西藏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这些区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春青稞、冬小麦和玉米,主要的牲畜有牦牛、黄牛、绵羊和猪,这也是西藏历史悠久、经济地位最为重要的农业区域,承载了西藏相当数量的人口。

西藏地区垂直的气候分异引起了热量和降水量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农作物、植被类型、甚至牲畜的垂直分布,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绵羊和山羊是主要的三大畜种,黄牛、骡、驴和猪随着海拔上升和种植业比重下降而迅速减少,在4000米以上的地带则完全消失。

农作物的垂直变化比牲畜更为明显,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喜温作物,随海拔升高而迅速减少,春播作物则随海拔升高而迅速增加。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海拔3750米以下的温暖和暖湿农区,冬小麦比重随着高低海拔两端下降。

[4]从地形来看,西藏的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系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而西藏的牧区带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唐古拉山之间的高原湖盆区。

一些地方放牧的高山草场达到5500米,牧民定居点为5000米,这也是农牧业生产的最高海拔了。

西藏的地形形成垂直气候分异,形成植被的垂直分异,进而影响了西藏农业生产的垂直变化,西藏人口分布长期受这种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西藏人口垂直分布

本研究采用ASTERGDEM数据,该数据是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和日本经贸及工业部(METI)2009年7月2日共同发布的全球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最新栅格型数字地形数据,是根据NASA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TERRA的详尽观测结果制作完成的。

数据覆盖北纬83°

至南纬83°

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

DEM的空间分辨率对地形起伏度的计算精度至关重要,在ASTERGDEM推出以前,可以获取到的大范围DEM数据是空间分辨率为90米的SRTMDEM数据,该数据在小尺度地形提取时一直受到空间分辨率过低的影响。

ASTERGDEM数据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小尺度精细地形特征提取时明显优于SRTMDEM数据;

另外ASTERGDEM数据空间分辨率与TM遥感影像一致,为两者的结合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ASTERGDEM的水域区域有许多错误的高程带,且在其他区域也存在明显的高程错误和山区高程异常突变,利用SRTMDEM数据对西藏的高程进行互补修复,修复后的高程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西藏各地都受海拔高程的影响,大气压比海平面越低,空气中含氧量也越低,很多地方实际成为人类活动的禁区,西藏的高海拔造成了西藏气候寒冷干燥的特点。

海拔4300米以下是西藏主要大江大河的河谷平原地带,沿着河谷地带地势比较平坦,水源条件较好,利于农业灌溉,这里也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从历史上看,这里也是西藏最早开发的农业区域,因此这里不仅集中了西藏绝大多数的城镇,而且是西藏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但这些区域所占的面积却比较小,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雅鲁藏布江下游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却不在我国的控制之下。

从西藏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各地区海拔构成的差异,影响了西藏人口的垂直分布。

由于资料限制,本章利用西藏县城驻地的高程数据和人口数据来代替整个县城的人口数和高程,这是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这是由于行政中心通常都位于区域内地势较低平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从而行政中心的高程总是小于该行政区域的平均高程。

虽然这种方法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但是这样做能够反映人口垂直分布的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

表5-1西藏不同海拔人口分布状况

单位:

%,人/平方公里

年份

1982

1990

2000

2010

海拔

4500米及以上

11.03

11.44

12.09

12.99

1

4000~4500米

23.62

23.91

23.09

22.50

2

3500~4000米

49.93

50.15

50.51

49.73

8

3000~3500米

9.80

9.38

9.29

5

2500~3000米

4.06

3.68

3.66

4.13

3

2500米以下

1.55

1.44

1.36

1.27

首先利用ARCGIS的工具提取遥感影像DEM上每个县城驻地的高程,通过四期人口普查数据,研究西藏人口在垂直分布分异规律和变化。

从四个时期的人口分布来看,西藏人口垂直分布呈现出一般的规律性,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3500~4000米的区域,这个区域的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50%,民主改革60年来这个海拔的人口一直在50%左右波动;

人口相对较多的区域是在海拔高程4000~4500米的区域,这个区域的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23%,在这一海拔区域的人口比重在23%左右波动。

其次人口较多分布的区域是海拔4500米及其以上的区域,占西藏总人口的12%左右,海拔3000米及以下的区域约占西藏总人口的5%。

从不同时期人口分布的变化来看,海拔高程4500米及以上的区域人口在全区的比重在逐步上升,海拔4000~4500米和海拔3000~3500米人口在全区的比重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呈现出钟形,海拔3000~3500米和2500~3000米在全区人口的比重是先下降后上升。

海拔高程2500米以下的区域包括墨脱县和察隅县,其人口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人口不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区域)。

造成西藏人口垂直分布分异的基本原因首先是不同海拔的气候差异,造成了不同区域的热量带,形成了基本的区域差异。

海拔高程在4500米以上的区域,大部分位于西藏的西北部和北部,特别是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唐古拉山之间的牧业经济带。

这些地区地势平缓、面积辽阔,由一系列宽谷、湖盆、丘陵和高山组成,地面上基本是连片的天然草场,在一些湖泊沿岸有零星开垦的耕地,是西藏的主要畜牧业区,西藏的游牧人口主要分布于此。

造成牧区人口上升的原因是牧区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总量上升较快,总体上这个海拔区域的人口总量都有所上升。

其次是因为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快了沿线安多县和那曲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此投资经商,大量的人口集聚在铁路沿线,特别是那曲县人口的增量是最多的。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这个海拔对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随着温度显著上升,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湖泊消减、湿地减少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原来大约25亩草场的草就能够养一只羊,现在六七十亩草场养一只羊都很困难,现在的草场退化得太厉害。

草原退化、沙化导致了这一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明显下降,降水量下降,会进一步加剧草原的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5]人口的大量增加,引起草原牲畜超载,同样加剧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今后要限制这一区域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利于保护草地资源,确保区域的生态安全。

海拔4000~4500米高程的区域主要是西藏地区半农半牧的区域,属于农牧过渡地区,局部河谷湖盆有青稞种植,这些县大部分位于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人口的这种状况主要与当地的这种自然经济形态有关,这个区域也是西藏人口的主要承载区域。

海拔3500~4000米的区域主要是西藏的河谷平原,坡度平缓、土层深厚、气候适宜,在引水便利的河漫滩及较低的阶地上,耕地集中且分布连片,是西藏最为重要的种植基地,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昌都地区,其中拉萨和山南是最为主要的集聚区。

这个区域开垦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展,也是城镇化最高的区域。

这个区域承载了西藏近一半的人口,是西藏人口的主要承载区,近年来人口的比重虽然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

海拔2500~3500米的区域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主要分布于林芝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河流深切严重,形成了峡谷地带,山大谷小,用于耕种的土地稀少,农业的利用价值反而下降,在一些河谷地带是人口的主要集聚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产业和从业人口的增加。

海拔2500米以下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察隅县和墨脱县,这里温暖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

这个地区也是未来西藏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对于西藏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西藏人口垂直分布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海拔3500~4000米人口数量最多,然后向海拔高的地方和海拔低的地方递减,人口的垂直分布并不是简单的人口随高度上升而减少的关系,如果再加上我国目前没有实际控制的山南地区的人口,西藏人口的垂直分布呈现为竖立的驼峰状。

如果对西藏不同海拔高程人口密度(Y)和海拔高程(X)数据进行简单的拟合的话,可得到方程

两者之间形成简单的凸形状,人口密度与海拔高程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各个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特点也各具特色。

从上文分析可知,西藏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不是简单的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是呈现出中高海拔人口数量众多,分别向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递减的趋势,西藏人口垂直方面的分布规律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

二地面坡度对人口垂直分布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地貌同它的地面海拔高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地势较高者,往往都比较崎岖陡峭。

西藏地势起伏大,切割严重,特别是东南部地区,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土地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比率,还增大了农业生产的难度。

所以山地高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生产能力远不能与地处同一气候带的平原相比,这也就大大削弱了西藏供养人口的承载量。

西藏地势起伏大,坡度大,缺乏像平原那样的连续的大片平地,坡地占据绝对的优势,这种状况对各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和人口分布几乎都是不利的,就农业生产而言,坡地较平地在机械化和水利化上困难较大,且更容易遭受水土流失。

一般说来,在缺乏植被的情况下,地面坡度超过2°

~3°

,便会发生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

由于西藏一些地方人口超载,不得不进行陡坡垦殖,极大加剧了水土流失,已对西藏国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来说山地农业垦殖通常以25°

为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