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131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三总结第三 试题.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总结第三试题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2、14(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中)、13(中)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4(中)、5、13(中)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6、7(中)、14(难)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8、9(中)、13(中)、14(难)

辩证的否定观

10、11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2、14(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探究“事物联系哲理”的课堂上,一位同学举例:

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金合欢树,在它的周围,举腹蚁、天牛、介壳虫、长颈鹿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为了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金合欢树的叶子,一些美国生物学家在6棵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10年后,那些受保护的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没有受到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树却依然长势良好。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事例反映具体事物的联系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切合课题

B.事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切合课题

C.事例反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切合课题

D.事例反映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切合课题

解析:

B A项否认了人类对具体事物的影响,观点错误;C项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观点错误;联系无所谓好坏,D项错误。

B项观点正确切题。

2.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使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但有专家称,此举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这说明(  )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②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③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④矛盾是人为创造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

A 抗虫基因植入后既可抗虫又可能导致“基因污染”,这既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又说明我们看待事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强调一分为二地看待转基因产品,③不符合题意;④的说法错误,矛盾具有客观性,不是人为创造的。

3.一口钟,无论敲哪一边,它总是整体作响。

人们只知道钟声洪亮、悠长,从来也不在意敲的是哪一边。

经常被敲的那一边就不服气,它总想告诉世人,主人敲的是我,是我在响。

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一个晚上它努力挣碎了钟体,让其他三面都落在地上,只有它仍悬挂着,它想让人们听到它的声音。

但它没有想到,单独的钟片,无论如何敲打,也敲不出洪亮的声音。

这则寓言说明(  )

①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部分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B 钟声洪亮、悠长是钟作为整体才具有的功能,经常被敲的那一边离开了钟就不具有原来的功能,故①④正确。

整体离不开部分,②错误;材料未体现关键部分的功能,③不选。

4.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奇葩。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学书法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一过程体现了(  )

①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④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C 题中材料强调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不是事物的循环往复,故①错误;发展不能只是曲折和迂回,更是前进和上升,故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5.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让闹钟来叫醒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会导致人的记忆认知功能减退,还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患病的风险。

这说明(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量变是渐进的显著的变化

C.量变中包含质变

D.量的变化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解析:

A 材料强调长期让闹钟来叫醒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会造成不良后果,体现的是量的积累,A项入选。

质变是显著的变化,B项错误。

C项不能体现。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D项错误。

6.(2015西昌模拟)“虚假安全”现象,指的是接近成功的情况下精神越来越放松,也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

与此现象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A.方中方睨,方生方死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虚怀若谷,择善而从D.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解析:

D 放松酿成大祸,安全与祸患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D与题目蕴涵的哲理一致。

A属于诡辩论;B体现联系的观点;C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过去,人们认为杂草会抢夺果树营养,把草拔个精光。

这样一来,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也随之加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一些果园在果树周边保留杂草、灌木,虽然会有害虫,但益虫、小鸟也来了,有了生物多样性,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就可以少用或不用,水果的口味也变得异常鲜美。

这表明(  )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只有尊重和服从规律,才能正确利用和改变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A 本题考查矛盾概念等知识。

③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

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8.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解析:

B 本题考查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的理解。

题干中的两句话,分别强调退一步的好和坏,这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而言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观点都偏离题干主旨,故不合题意。

9.右图“放生”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

D 读漫画可知,放生求平安,方式和地点不当,最终却危及生命安全,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项符合题意;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平安与危险构成矛盾双方,不是主次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10.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

他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把苏州博物馆新馆打造成扎根于历史背景、体现现代发展成果的经典建筑。

这体现了(  )

①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统一 ②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  ③时尚和流行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

“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就是既要体现苏州传统、中国特色,又要体现创新,这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统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即辩证的否定的观点,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

11.(2014长春调研)郎世宁是供奉于清廷的著名西方传教士画家。

他以西方的写实技法为主,运用透视、明暗、光影、色彩等要素,采用中国画的纸绢、颜料、毛笔等工具,参考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中西合璧的画风,世称“海西体”。

“海西体”的创立体现了(  )

①艺术发展需要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 ②艺术实践依赖于画家创作灵感的准确再现 ③对先前艺术的超越是推动艺术再生的前提 ④艺术追求推动了艺术思维和绘画艺术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D ②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艺术再生的前提是继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故③说法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12.袁隆平说,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之后,由外界诱发的创造性思维。

他说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即:

“知识”+“汗水”。

这说明(  )

①认识不仅来源于客观,也来源于主观 ②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以实践为基础 ③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知识越多,灵感越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解析:

C 本题考查创新的依据。

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多并不一定灵感就多,①④说法错误;培养灵感需要“知识”+“汗水”,说明创造性思维源于实践,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③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寿光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寿光蔬菜”随之迅速发展。

90年代,寿光周边地区的蔬菜需求日趋饱和,面对挑战,寿光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促进蔬菜外销。

市场打开了,交通运输却成了新问题,寿光扩大投资修建公路,努力克服这一困难。

“中国蔬菜之乡”的日益兴盛,离不开寿光人的勤劳智慧,离不开各种努力的积累,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的大力支持。

材料二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一进行分析。

(12分)

(2)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2分)

解析:

(1)问考查发展的观点。

解答本问的思路是先列出发展观点的具体内容,然后据此提取材料一的信息。

寿光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都在坚持发展的观点;促进寿光发展的原因在于不断克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寿光的发展离不开积累,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关系道理;寿光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2)问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对材料二的内容需要准确理解和全面分析,抓住关键字眼考虑体现的哲学道理。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四化同步’的新表述”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答案:

(1)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寿光一直用发展的眼光引领自己向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3分)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蔬菜业发展的过程中,寿光人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寿光农业的发展。

(3分)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寿光农业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

(3分)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寿光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寿光人充满信心,战胜困难,促进了寿光农业的发展。

(3分)

(2)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解决好农业现代化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

(3分)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四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3分)③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新四化”中核心是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体现了抓重点的认识方法。

(3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坚持与时俱时,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是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说明的就是这一道理。

(3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