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0343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Word格式.docx

(4)19世纪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5)19世纪末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6)19世纪末清政府较早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工商业。

(7)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烟台、青岛。

(8)1992年第二批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山东威海。

3.文化山东:

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孔融、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鲁班、氾胜之、贾思勰、扁鹊等。

4.关于山东的重要结论

(1)历史悠久 

山东是古代主流思想的发源地、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2)地位重要 

从古至今,山东在中国历史上就占有重要地位。

(3)人才辈出 

山东历史上有许多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4)时代缩影 

每段时期的地方史都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化。

例如聊城临清的兴衰反映了运河经济的兴衰;

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

热点二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及人口问题

(一)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

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

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

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宋朝:

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

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明清时期:

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1)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交通优越,便利。

(2)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市发展

(3)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

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期间,促进城市化发展,大跃进后,阻碍城市化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二、西方城市发展

1、西方古代城市:

雅典的工商业的发展

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

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2)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3)政府政策和外来移民也推动城市化加快。

(4)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城市人口拥挤;

疾病和瘟疫流行;

城市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贫富分化严重;

环境污染;

犯罪率上升。

(二)人口问题:

1、古代:

宗法制思想影响,人口数量多;

明清之际,甘薯等美洲特产传入中国,人口增加。

2、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鼓励生育,人口增加。

3、改革开放: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方面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使人口总数增加;

城乡人口趋于平衡;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义务教育法》颁布及“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控制人口质量。

热点三:

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

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

(3)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2.中国近代民生问题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理想化的农业社会主义。

(2)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

鼓励工商业发展。

②革命派:

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1958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1)失误

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生产力遭到破坏。

②“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混乱。

(2)成功的探索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B.三大改造使中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十年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

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

B.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C.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B.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

C.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

4.近现代西方社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学说。

(3)美国:

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救济工作,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

(4)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

(5)苏俄(联):

重视民生: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量收集制与实行自由贸易。

5.民生问题的启示

(1)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

任何政权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发展民生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

热点四: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

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西方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1)奴隶制民主——雅典民主与罗马法律。

(2)资产阶级民主——西方代议制确立与扩展

①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④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无产阶级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

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

②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4)国际关系日趋民主——战后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20世纪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发挥联合国

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2.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3.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太平天国运动:

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依法治国、公众选举等。

(2)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兴民权、逐步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3)辛亥革命时期: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等激进派强调民主与科学并重,彻底铲除专制根源。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4.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法制建设:

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②民主建设: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与破坏。

(3)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民主建设:

进一步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②法制建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颁布1982年宪法,到21世纪初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

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热点五:

社会转型

目前对社会转型的三种理解:

(1)指体制的变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指社会结构的变动,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