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
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
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
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
序》依然强调说:
“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
”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并对其做出评价,如《宋书·
乐志》所载:
“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
宋陈旸也说:
“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
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
”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
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
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
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
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宣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答案】1.A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作息筛选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表述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表达口头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就已经相当完备了。
”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加大此类题要速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在文中找到选项内容所在,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比,判断正误。
B项,“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原文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
D项,“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表述不够准确。
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是“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
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
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
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则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
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
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个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
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间,儿子小根已经4岁。
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
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
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
“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
”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
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
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
夜里,小根肚子疼。
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
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
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
“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
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
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
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
“小根不上学了?
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
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
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
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
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
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
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
“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
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5.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温顺隐忍。
挨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闹。
②勤劳纯朴。
她从事各种家务农活,悉心伺候家人。
③善良,识大体。
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
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
④重亲情。
她经常掂挂爹娘与弟弟、妹妹;
回娘家时为娘家人买回大包小包的礼品。
6.①以“回娘家”为主线叙述故事。
这样写,使小说脉络清晰,层次感强。
②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这样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