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09279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这些变化必然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

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制订应该放到21世纪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

(二)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企业的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现代化设备的运用、维护、管理、维修和旧设备的技术改造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专业人员现状分析

(1)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大多数企业员工再教育与培训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数量足、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总和技能不强的等问题,掌握现代自动化设备维护维修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率。

如2009年的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中就包括机械专业。

(2)专业人员配置偏低

大部分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精简,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减少,加上人们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重视不够,致使整个高级、熟练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群体弱化。

(3)专业人员工作对象由普通设备趋向数控设备和自动设备

数控机床在企业中应用比例较高,原来很多使用普通机床或专用机床加工的产品,现在已更换成数控机床生产,而且数控机床的档次也在逐步提高。

(4)专业人员工作内容由设备维修转为设备维护、预防为主

现在很多企业都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因而这些企业的管理都比较规范,要求企业管理者、员工等全员参与设备管理,专业人员从以修理设备为主,转为以设备维护、预防为主,排除设备的损失,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行业已走上改革创新之路,各企业逐步运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各种生产自动线等现代设备。

在未来十年里,高性能数控设备在制造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对现代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正逐步形成。

(2)企业设备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企业为了发展,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注入设备。

一方面积极采用现代设备替换技术落后的陈旧机电设备,实行技术更新;

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产量和品种,减少原材料消耗,减轻劳动强度等等,创造巨大财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机械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目前专业调研分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岗位有:

普通机电设备维修工(初级岗位)、先进制造设备维修工(中级岗位)、设备维修与管理人员(提升岗位)、设备主管(拓展岗位)。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专业各岗位的专业能力分析如下:

岗位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

普通机电设备维修工

普通机电设备操作能力

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

普通机械设备维护能力

普通机械设备维修能力

识读、绘制机械零件图能力

机械零件精度的检测与修复能力

机械设备拆卸、装配调整、安装能力

手工电弧焊接、气焰切割操作能力

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诊断维修能力

电力拖动设备维修能力

电工上岗作业能力

机床电路及电子线路维护检修能力

先进制造设备维修工

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能力

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能力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复杂机电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维护能力

机电设备改善能力

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员

机电设备管理能力

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机电设备管理基础能力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能力

设备维修作业组织管理能力

(4)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设备,使得设备的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调研可知,企业所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应该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不但要有电子、机械、液压、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

(5)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

目前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有可能通过招收新员工和培训原有员工两种方式解决。

企业期望中职院校发展全日制专业教育,以向企业提供高

对外技术培训和跨行业技能培训 

完成学校教育培训服务项目建设目标。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1、思路与举措

(1)培养目标实现与时俱进。

根据机械加工特别是数控操作技术的变化发展,考虑到机械加工中的数控加工正向高速、环保、精密、多轴及高自动化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时俱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够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手段做到课实一体。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课堂教学与实习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评价方式趋向多元智能。

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制度,采取笔试、实操、技能比赛等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加大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4)模式结构不断完善优化。

进一步探索和实践“2+1”、“2.5+0.5+0.5”、“1+0.5+1+0.5”等灵活多样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5)德育教育体现时代要求。

随着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机械加工特别是数控人才的要求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推进,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2、实施“产教结合、双证毕业”的人才培养

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在专业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沟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强化产品生产型实训、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全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

学校、企业共同实施技工学校教育。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

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

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

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

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

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实施1+N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颁发毕业证书。

同时应取得技能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1)建设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与“政、企、校联动”,开发机械专业能力模块,制定模块能力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中核心技能需要,建设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企业联合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案和课件。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建设内容 

制定机械类中职学生职业综合资格证书考核标准 

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的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选型、设备控制能力模块,制定中职学生职业综合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制定并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合作,制定本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中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从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分层推进,有利于学生扎实、全面掌握岗位技能。

二是与企业单位共同开发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与现场结合紧密,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过渡期”。

课程体系改革完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企业对设备选型经济合理、运转安全高效、故障维修快速准确的要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完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报告。

从调研报告分析得出:

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的分类,归纳为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模块、设备选型模块、设备控制模块等

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能力模块要求,设计支撑每个模块的课程及实训教学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最终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实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设措施

(1)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建设小组

组长:

王存元

副组长:

戴金花

成员:

郑世杰韩佃花周丽琴高秀红刘俊艳马桂英李丞睿杨晓庆顾亚楠王星亮薛海根张芳李娜王华

(2)继续进行市场调研,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3)根据培养目标和市场调研,将课程以“实用”为主调整;

(4)进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课程教学、环境熏陶、情景体验、生活养成等手段,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共同开展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内容包括:

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5)提高教学质量,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就业目标的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来开展;

(6)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

由各课程骨干教师牵头,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按课程内容模块化,每年根据执行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将职业素质培训、安全知识等纳入课程内容中。

(7)专业课程考核标准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技能考核与作业态度考核相结合;

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开卷、闭卷相结合;

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校内老师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

(8)由教务处、科研组组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督导体系,保障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思路

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对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培训或进修、到生产企业参加生产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途径,重点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整个教学团队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①培养专业带头人 

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