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08766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准备一个人一生大约需要从环境交换多少物质的数据;

实物投影仪

  学生:

调查自己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我国不同年代人口的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

探究晚育的意义

课堂小结播放“世界与人口”栏目录象,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出示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的资料,组织讨论。

出示一个人一生大约从外界需要获取多少化合物的资料,引出所要解决的矛盾,即人口与资源。

启发学生联系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提供图片,让学生总结。

看录象,引起对问题的思考并初步养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展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即家族人口数量变化。

分析资料,进行讨论。

分析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书,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过的生殖发育内容,探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书中资料,运用数学方法探讨解决问题。

看图总结。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

一、实验目的:

使用简易的燃烧装置,测定花生米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锥形瓶(100ml)、量筒(50ml)、解剖针、酒精灯、干燥花生米(质量用天平测量好)、天平、温度计、试管夹、带孔橡皮塞、减少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

三、实验说明:

减少能量散失的装置,学生有两种方案。

1、一种方案学生选择的材料用塑料瓶,高15厘米,瓶底部开一个2.5厘米左右的口,比锥形瓶口略大点,周围凿成数个小孔,便于燃烧时通风;

瓶内内部贴锡纸,防止塑料瓶燃烧掉;

瓶另一端剪一个三角形的口,便于观察以及迅速放燃烧的花生米。

锥形瓶的固定需要试管夹固定,如上图所示。

2、另一种方案学生用两个易拉罐做成,一个易拉罐口的部位彻底去掉,留下易拉罐的高度比锥形瓶的高度稍矮点,然后倒过来,罐底在上方,用剪刀在罐底中央处凿一个比锥形瓶口略大的圆孔,并用剪刀在圆孔四周凿数个小孔。

另一个易拉罐,底的部位彻底去掉,留下易拉罐的高度距离口的位置约3厘米,口的中央凿成一个较大的孔,利于花生米燃烧加热,周围打成数个小孔,即可通风加热,又可支撑住装有水的锥形瓶,另一端剪成一个三角形,便于燃烧的花生米放进去,然后将两个易拉罐套在一起,连接处用胶带在外面巩固好。

这种装置改进后,试管夹可以不用。

3、温度计的固定用带孔的橡皮塞固定后,塞在锥形瓶口处,减少能量的散失。

以上装置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组合作完成,可以重复使用,甚至留到下一年使用。

四、实验操作:

1、 

准备好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天平称出花生米质量

2、 

用量筒取50毫升水倒入锥形瓶内,并放入固定好的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下端要进入水中,不能直接接触瓶底),测定并记录水的温度T1,

3、 

取花生米插在解剖针上,用酒精灯点燃后迅速移至锥形瓶下方。

4、 

待花生米完全燃烧后,测定并记录锥形瓶内的水温T2。

5、 

天平称出花生米燃烧后的质量

6、 

重复步骤2至5,再做2次。

7、 

计算花生米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并记录,取重复实验的平均值

水的体积

燃烧前水温T1

燃烧后水温T2

温度的改变(℃)

释放的能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备注:

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焦是能量的单位)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设计精当,操作易行,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天平、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等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数据读取、处理,小组合作科学研究的的方法,实验结果与能源、环保、材料等社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整体实验设计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鉴于上述认识,我在整体设计、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细心的考虑和安排,并对一些细节作了改进,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1、准备减少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由学生集思广益,提前动手操作,材料的取用方便、经济、环保,同时可以重复利用。

2、按书上的要求,实验用水10毫升太少,温度计下端不能完全进入水中,测量的温度就会有误差,改为50毫升水,测量温度更准确。

3、按书上的实验计划,没有称量花生燃烧前的质量,改进后加上这一实验步骤,使实验更科学。

因为一粒花生质量也有差别,如果实验结果为“1粒花生释放多少能量”这种说法不科学,不严谨,不如改为“每克花生释放多少能量”。

4、书上实验步骤没有“称量花生燃烧后的质量”,加上这一步骤,利于分析结果,比较花生燃烧前后的质量,说明质量减轻的原因是什么;

由花生燃烧中能量有效转化率,分析能量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损失掉,联系实际生活燃烧时的黑烟、能源、环保等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便于数据的整理、分析;

进行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更科学,结果更准确。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3

一、提出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一节课中,安排了进一步探究实验,即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我们对

这个实验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探究原理:

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

不同果蔬中含量不同。

维生素C具

有一种奇妙的特性——它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并却维生素C溶液越浓,用

量就越少。

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了。

三、实验材料、用具:

1、材料:

苹果一个(也可直接用苹果汁);

鲜橙一个(也可直接用鲜橙汁)。

(如果还想

测定其它的蔬菜和水果可仿照操作)2、用具:

试管3个;

小烧杯3个;

试管架一个;

装水的大烧杯一个;

滴灌一个。

实验盘一个。

四、方法步骤:

本实验属于定性分析实验,具体比较方法有如下两种:

1、比较颜色:

(1)、首先把试管编上号:

1、2、3;

把小烧杯编上号1、2、3;

(2)、在1号小烧杯里装上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注意浓度不要太大;

、在2号小烧杯里装上苹果汁;

在3号小烧杯里装上鲜橙汁;

在大烧杯里装上清水。

(3)、在3个试管中各装上2毫升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1号试管作对照;

在2号试管和3号试管各装入等量的苹果汁和鲜橙汁。

(对于蔬菜或水果可用榨汁机榨汁液)

(5)边震动,边观察,过一段时间比较2、3号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深浅度,颜色浅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多;

溶液颜色比较深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少。

2、比较果汁使用的滴数

 

前1、2、3步与上述方法相同,在第4步中,1号试管仍然作对照;

取1支洁净、干燥的小滴管吸取苹果汁液,逐滴地滴入2号试管中,边滴、边震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褪去颜色为止,记录滴数;

再用同一支小滴管,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后,用吸水纸吸干滴管内外的水分。

取鲜橙汁液滴入3号试管中,操作方法同2号试管,记录滴数。

最后比较2号、3号试管的滴数:

滴数多的维生素C含量少,滴数少的维生素C含量多。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授课时间:

4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策略

1.明确目标,保证学生实践体验的时间。

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

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属于后者。

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因此,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

2.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可以说,小组探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由小组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进行组织与实施,独立分析和讨论结果,归纳出探究结论,最后小组相互交流想法和意见,让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的机会,让学生之间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等。

3.鼓励创新,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探究。

探究性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生物知识的亲自实践的途径。

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与众不同的创意,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就能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

(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

(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

(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

(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

(1)5试管。

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