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8081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5.知道入射光线、出射光线以及折射光线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器材]:

塑料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量角器、三角板、铅笔、圆规.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课题

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

目标

知识

①通过实验,探究出折射规律。

总结出测定玻璃折射率的一般规律;

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领悟折射定律,通过思考得到确定光路的方法。

③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能力

①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从猜测探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等。

情感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的精神;

②探索性实验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点

1.学会用插针法确定光路.

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型

教具

网络课件、塑料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量角器、三角板、铅笔、圆规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引课

提问:

入射角是指哪个角?

折射角是指哪个角?

光由空气射入玻璃,哪个角更大?

折射率的定义式?

折射率的决定式?

二者有何区别?

让学生思考以上问题:

过渡语:

光线看得见摸不着,如何确定入射光线出射光线以及折射光线的位置?

这不难,我们用插针法来判断。

观察

思考 

思考

录入

阅读

知道本节课的目的

给学生提供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能够展示更多学生对该问题的见解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间相互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复习

点明主题

新课

实验

提供示范

为探究实验做准备

1.实验原理

如实验原理图所示,当光线AO1以一定的入射角θ1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1对应的出射光线O2B,从而求出折射光线O1O2和折射角θ2,再根据n=或n=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并取aa′上的一点O为入射点,作过O点的法线NN′.

(3)画出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并在AO上插上P1、P2两根大头针.

(4)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玻璃砖的一条长边与直线aa′对齐,并画出另一条长边的对齐线bb′.

(5)眼睛在bb′的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两个大头针并调整视线方向,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然后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6)移去玻璃砖,拔去大头针,由大头针P3、P4的针孔位置确定出射光线O′B及出射点O′,连接O、O′得线段OO′.

(7)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θ1和sinθ2.

(8)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并取平均值.

3.数据处理

(1)计算法: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θ1和sin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并取平均值.

(2)作sinθ1-sinθ2图象:

改变不同的入射角θ1,测出不同的折射角θ2,作sinθ1-sinθ2图象,由n=可知图象应为直线,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其斜率为折射率.

(3)“单位圆”法确定sinθ1、sinθ2,计算折射率n.

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一定的长度R为半径画圆,交入射光线OA于E点,交折射光线OO′于E′点,过E作NN′的垂线EH,过E′作NN′的垂线E′H′.如实验原理图丙所示,sinθ1=,sinθ2=,OE=OE′=R,则n==.只要用刻度尺量出EH、E′H′的长度就可以求出n.

4.注意事项

(1)用手拿玻璃砖时,手只能接触玻璃砖的毛面或棱,不能触摸光洁的光学面,严禁把玻璃砖当尺子画玻璃砖的另一边bb′.

(2)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上的位置不可移动.

(3)大头针应竖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两枚大头针P1与P2间、P3与P4间的距离应大一点,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造成的误差.

(4)实验时入射角不宜过小,否则会使测量误差过大,也不宜过大,否则在bb′一侧将看不到P1、P2的像.

到学生中去,并进行个别指导。

指导学生查看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与准确结果相比有无不同。

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结果,分析、寻找实验规律。

学生的可能情况分析:

⑴大头针不竖直。

⑵用手摸玻璃砖光学面。

⑶用玻璃砖作图。

分析:

观察实验装置和表,看看有那些要素,让学生列举。

⑷提前看书的学生说出了结论。

让他详细解释后,其他同学质疑。

板书(如下)

典型例题讲解

到学生中去,作个别辅导。

根据学生对例题的解读情况,提示作的快的学生,进入自我检测环节。

让学生在论坛里留下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思考讨论

操作探究

操作实验

动画演示

查看准确实验结果

通过论坛讨论,各小组有相互商量的输入的等。

学生又输入自己的见解

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不同的回答共同探讨

学生自学,相互讨论

部分看例题

部分做自测

学生又讨论输入自己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实验数据共享的平台

只有媒体能给学生提供这么宽泛、自由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充分讨论提供阵地

给学生呈现实验记录,及动画模拟实验,以方便随时操作

清楚展示

典型例题中配有讲解,动画模拟等,且可以通过论坛提问

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展示自我,发展差异

提供师生课后交流的空间

培养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基础、喜好等,自由选择

统一实验结果为下一步的讨论准备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培养总结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发展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发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板书

1、实验目的四、实验步骤

二、实验原理五、注意事项

n=六、数据处理

三、实验器材七、误差分析

小结:

插针法确定光路

多种方法处理数据,图像法,单位圆法,辅助线段法;

误差分析

(4)布置作业

学案

[教学反思]:

1.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中来,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样得到的实验效果会更具说服力,要比老师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效果更好一些。

2.在分组时候要注意分层次组合。

即每个小组都要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让优秀生去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

给优秀生创造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的同时给其他同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分组宜更加细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调动所有人。

真真正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不同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

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在接受“折射率”这一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折射率”,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考虑到我们班同学们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综合运用能力不足,因此本节课堂容量不大,问题设置尽量照顾到已学知识,在问题中重新接触已学知识。

并且为接下来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善于回答问题,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已经掌握了光一些基本性质,并了解了折射现象,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更接近事实。

学生通过解析几何和圆锥曲线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本节课是一堂很好的物理规律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过程,而不是结论。

如果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浪费了探究的过程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

效果分析

本节相对来说较为抽象,有一定深度。

因此,设置本节课课堂容量不大,每个思考题和例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且与之前所学知识有着密切的练习。

本节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重要内容就是探究实验,巧设疑问、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再通过习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把光路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教育目标要有差异性、挑战性、全面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组织形式体现情趣性、合作性、灵活性。

如尽可能选用贴近生活的串联词,采用形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