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5431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论文章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Word下载.docx

例如,近年来新生代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在城镇中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将就业环境、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作为考虑的重点,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高质量就业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等收入、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具有道德和政治上的优先次序,并且在相对贫困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必须长期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其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提高就业质量是增进人民福祉、凝聚人心的活力源泉。

在就业领域,尤其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①因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保证劳动者公平地参与就业竞争,是有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篇布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很强的现实逻辑。

但需要指出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必须设计一套包容性、可持续的制度预案。

因而有必要对新时代就业格局进行梳理,对就业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新问题进行研判,为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体系提供支撑。

一、新时代就业问题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转化为中高层级供需矛盾,正在从过去的数量供需矛盾阶段向质量供需矛盾阶段转变。

具体来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需求内容更加丰富。

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这种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

另一方面,需求的层次明显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包括体面的工作、满意的收入、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所以需求的层级更高,对社会的挑战也更大。

相对于需求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并且集中体现在区域、城乡、群体间发展不平衡。

2006年中国区域间人均GDP水平逐步缩小,但近年来再度扩大,区域间经济比例关系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凸显;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的2.8倍,城乡间发展的协调性问题日趋严峻;

近年来中国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尼系数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基尼系数警戒线之上,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不同社会群体间共享发展成果的格局亟待完善。

另一方面,各领域发展不充分问题长期存在,主要包括效率提升不充分、有效供给不充分和制度创新不充分。

201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也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业人员生产效率发挥不充分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创新驱动增长格局尚未形成;

同时,在制度创新方面,既存在制度改革不充分问题,又面临监管、权益保障等制度缺失问题,约束了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构成了分析和解决新时代就业问题的现实基础。

客观上,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内容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与人民福祉的联系愈加紧密,提升就业质量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然而,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劳动者在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就业机会、劳动收入差异十分明显,甚至在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赖德胜等,2011)②。

而且长期以来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平衡,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劳资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阐明了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仅注重数量阶段提升到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新阶段。

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效率优先到机会均等,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始终围绕着不断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客观规律。

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而且面临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结构矛盾愈加凸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迅速增加等新问题。

因而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高质量就业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潜力,关乎人民福祉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从微观个体的就业问题入手,不断推动全社会向更高质量的就业状态螺旋式上升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阶段性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经之路。

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化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一)新时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中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尤其是2013年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00万人以上,2017年城镇失业率更是创下了2002年以来的新低,就业形势总体趋好。

但随着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就业结构性矛盾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③,在此基础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企业运行模式的推广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使就业领域主要矛盾更加突出。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转移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但就短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不断培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由于所涉及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规模十分庞大,因而对于就业领域带来的冲击非常深远。

例如,中国仅煤炭和钢铁两个行业就业人数就高达近200万,化解过剩产能势必会带来其中部分职工失业、转岗等问题,对劳动力市场构成新的考验。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袁志刚和高虹,2015)④,因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制造业布局和发展格局,未来能够更多地为优势产业、新兴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长期来看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为失业、转岗人员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新产业、新业态大多需要劳动者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背景和更高的劳动技能,在就业吸纳过程中对于求职者能力的识别更加严格、更加细化,因而对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近年来随着就业岗位发展变化,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类型也不断细化,截至2017年已经达到413个小类,而且可以预期未来新的职业会层出不穷,不同岗位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

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就业毁灭与就业创造过程中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冲击,最终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建立起新的供需平衡状态,因而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失业人员和转移劳动力带来就业压力,使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并持续更长时间。

2.创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冲击快速凸显,就业极化现象严重

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带来的技术革命通过推动产业革命,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进步。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新技术驱动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克劳斯·

施瓦布,2016)⑤,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会对企业就业吸纳产生深刻影响(邵文波和盛丹,2017)⑥。

具体而言,技术进步既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收益而增加就业岗位(Antonucci&

Pianta,2002)⑦,也能够通过创造性毁灭引起失业(Schumpeter,1942)⑧。

2016年中国创新经济的就业规模达到7819万人,占总就业比重的10.1%(张车伟等,2017)⑨,创新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随着新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统计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43.5%,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就业规模递增的新格局⑩,未来随着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规模会逐渐缩小,结构性失业问题不可避免。

同时,新技术的出现导致技能偏向型就业转化,对于在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构成挑战,进一步引起结构性失业。

例如,中国信息技术、科研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就业比重从2003年的3.1%逐渐增加到了2016年的4.4%{11},而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比重则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

在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过程中,新旧工作岗位的替代率主要由劳动技能水平和要素价格决定。

对于低端生产或服务性工作岗位,由于劳动力要素价格相对较低,而新技术开发的成本较高,所以很难被替代,而对于那些需要很高技能的工作岗位,由于技术开发难度极大同样很难被替代,因此最终有更多处于中间位置的中等技能劳动力被取代,低技能、高技能岗位将持续扩大,就业极化现象日益严重。

3.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出新要求,人力资本深化明显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属于通过投资带动的规模扩张式增长而不是提高效率的质量提升式增长(吴敬琏,2006){12}。

注重速度和数量的增长过程往往会忽略城乡、部门、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造成经济结构性失衡。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一直较高,而消费需求占比增长缓慢,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由于结构失衡,国内消费动力长期明显不足,使经济发展偏离最优增长路径,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另外,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扩张实现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过度关注地区竞争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和公共服务投资(傅勇和张宴,2007){13},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剧供给结构失衡,同时制约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在中国经济总量持续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平衡度相对较低的发展背景下,强调增长质量是扭转结构性失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根据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效使用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构成了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而扩大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供给能够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鲁迪格·

多恩布什和斯坦利·

费希尔,1997){14}。

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与就业质量紧密联系,高质量就业能够更多地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资本深化的束缚,推动人力资本深化和技术创新。

因而,通过高质量就业促进人力资本深化,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4.多元化企业运行模式不断拓展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制度跟进明显滞后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日益明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催生了企业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虚拟组织、远程办公、网络微店正在演变成为现代组织的基本形态,随之而来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形态不断改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自由职业者、非全日制雇员和其他形式就业者在非农就业中占比为26.5%,新就业形态逐渐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

客观上,在利用互联网和通讯平台从事经营活动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既存在标准的劳动关系,也存在非标准的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的形式、工作时间的约定、社会保险的覆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由于新业态就业更加灵活,工作自主性更高,劳务独立性更强,因而传统劳动关系管理制度不能够完全满足新就业形态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