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5025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T2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T5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在历代的发展

d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c

T6

T7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T8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

1.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形成。

(3)汉朝:

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汉朝:

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耦犁、一牛挽犁;

出现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

唐朝:

曲辕犁。

作用:

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国强民富。

3.影响

(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

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主题一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演进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史料一

论从史出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后世的一些封闭的山区等流行此种耕作方式,工具原始落后,收获物较少,经营脆弱,生活不稳定。

史料二

论从史出 从春秋战国经秦汉至隋唐以后,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领域逐步使用并推广,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特点。

2.古代中国科技凸显的农耕方式特点

史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论从史出 以上史料凸显了古代中国农业重视工具革新、改进技术、兴修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耕经验的特点。

1.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业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2.古代农业技术演进的五大体现

(1)生产工具的变化

→→

(2)耕作方式的变化

(3)铁犁牛耕的变化

(4)耕作制度的变化

(5)灌溉工具的变化

→→→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主题二 “你耕田来我织布”——男耕女织的小农户经营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论从史出 反映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户经营特点。

史料二 (摘自2014年广东高考,38)(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论从史出 凸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具有分散、脆弱、封闭性。

1.中国古代农业的五大特点

(1)模式和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经营分散。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3)土地制度

①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5)地位:

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

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3.小农经济演变的四大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

(4)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主题三 凸显人身依附关系变动的土地制度

1.凸显人身控制严密的田庄劳作制度

史料 汉代画像砖集体劳作农事图

论从史出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

2.唐代人身依附相对松弛

史料 (2017·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6)

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占地300亩以上的户数才2户,表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占地20~300亩之间的户数占81.3%,表明自耕农占当地绝对多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严重。

3.唐宋时期人身控制进一步放松

史料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三百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

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有田产的“主户”仅占民户总数的20%,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论从史出 唐代均田制,农民是国有小农,对地主依附较弱,宋代土地兼并空前严重,无地农民变为自由佃户的同时,人身自由度也大大增强,这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1)演变

(2)规律

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②消极影响: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

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干知识——中国古代的重大水利工程史实

(2017·

11月浙江选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B.都江堰

C.郑国渠D.白渠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故答案为B。

2.时空意识——耕作方式与耕作技术

4月浙江选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的分界线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铁犁”代替了“刀耕火种”,①③属于“刀耕火种”,②④属于“牛耕铁犁”,故选A项。

3.史料实证——小农经济特点

(2016·

10月浙江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①④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农业经济”要求不符,故选C。

4.(2015·

9月浙江学考样题)下图中所示的农具出现在汉代的有(  )

①耦犁         ②曲辕犁

③水转翻车        ④耧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四种农具分别出现于汉代、唐代、宋代、汉代,故B项符合要求。

5.(2015·

1月浙江学考)右图是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拓片,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  )

A.米脂率先采用铁犁牛耕

B.中国已有耦犁耕作技术

C.牛耕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陕西农业产量领先全国

解析 图示属“二牛抬杠”犁耕法,是东汉时期的耕作技术,学术名称为耦犁,故选B。

6.(2017·

浙江名校学考押题)“唐代以前笨重的长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

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耕作工具,逐渐推广,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