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557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判断褶皱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形态。

产生这一问题原因是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形态理解不到位。

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实物模拟地质构造运动从而把握其岩层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因为本节课程涉及到地球内部及表层个圈层的结构和联系,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建立较强的地球空间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为学生做好知识的演示和铺垫,直观性强,易理解和掌握;

使用学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问题一地球内部圈层由哪些组成?

各圈层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让学生从整体对地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认识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

例题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

如图所示。

地球是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

地表以下为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地壳

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KM。

特点:

①1个连续圈层,②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平均厚度17千米,③大陆部分为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大洋部分为硅镁层联系分布

(2)地幔

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800KM。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特点:

①连续圈层,②分三层:

地幔上部,软流层和地幔下部

(3)地核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地核厚度约3400KM,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①分两层为外核与内核,②高密度的液态物质组成

例题2何为软流层?

岩石圈的范围有哪些?

软流层:

地幔上部存在的塑性物质组成的圈层;

岩石圈是软流层上部地幔与地壳部分。

【师生活动】绘制地球各圈层示意图

如右图

【变式练习】1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就是整个岩石圈

B.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下

C.岩石圈就是地壳

D.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

2岩石圈得组成与物质循环

问题二岩石圈得物质组成按成因划分为几类?

如何形成?

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岩石及其岩石圈对在整个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

例题3岩石圈由哪些岩石组成,认识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课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产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

玄武岩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等外力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水中的化学离子,在一定的成岩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质而沉积下来,进过固结成岩作用也可以形成沉积岩。

(3)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变质岩形成过程

【变式练习】1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在地质学教材中展现,其中层理构造最为明显的是岩石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2以下各组岩石按成因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①花岗岩、砂岩 

②砾岩、页岩 

③砂岩、石灰岩 

④大理岩、板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例题4阅读课本P29,叙述岩石圈得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也称之为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探究活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如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外力作用参与,而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例题5岩石是如何转化的?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如下:

【变式练习】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模式图是(C)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问题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分为几种?

如何表现?

对地貌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内外力作用及其所塑造的地表形态。

例题7引起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分为几种?

内力作用表现:

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表现: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变式练习】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B.断层平直而陡峭  

C.岩块发生了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师生活动】1探究地球内力作用的”证据”在哪里找?

该作用基本形式包括哪些?

判断依据是什么?

看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

褶皱(背斜、向斜)

早期——内力作用:

背斜——山地,向斜——洼地、盆地

后期——外力作用:

背斜——谷地,向斜——山地

断层(地堑、地垒)——形成谷地、陡崖或断块山

背斜向斜的判断:

根据新老关系来判断

新——老——新为向斜老——新——老为背斜

2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

具体说明。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1、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2、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容易找到地下水

3、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问题串】1下图是某地质剖面图,回答:

(1)该地地形是。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力作用,其方向是

(3)甲地地质构造是;

乙地地质构造是。

(4)根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说其成因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平原2内力作用、南向北3先受内力作用形成褶皱,后在受外力作用沉积形成平原4甲,背斜,俩翼岩石支撑性好

2有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层向上拱起,地势高易成山岭;

岩层向下弯曲,地势低易成谷地或盆地

B.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裂,被外力作用侵蚀,形成谷地

C.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反而形成了山岭

D.岩层向下弯曲,地势高易成山岭,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势低易成谷地或盆地

例题8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特征表,完成下列问题: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作用形式

地貌类型

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降水丰富地区

侵蚀

峡谷

三峡

搬运、沉积、堆积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山麓地带平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风力作用

干旱地区

风蚀作用

风蚀蘑菇

西北戈壁

沉积

沙丘

沙丘

下列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 

A.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B.亚马孙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探究活动】阅读课本P30知识窗部分,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

1.板块构造学说产生的时间和背景

2.板块构造的主要观点

3.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有怎样的影响

主要观点: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出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于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板块移动与地貌

(1)板块的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板块挤压(消亡边界)

①陆块与洋块聚合,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②陆块与陆块碰撞,形成山脉

板块运动学说结论: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陆地上的宏观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例题9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地质作用的而形成的()

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