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4059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

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注释说: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知识点1.意象

知识点2.形象

知识点3.意境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意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2015天津卷高考试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

(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拟人,如“柳拂;

”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1)回答此题,需要能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意象间联系概括景象。

(2)回答此题,需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明确颈联,然后根据颈联内容判断艺术手法,可以从描写,抒情,修辞手法的角度回答。

(3)回答此题可根据前两题的答案,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易错点】学生对意象理解不正确,寻找不全面,然后展开联想时不准确;

艺术手法判断失误或者不全等。

【方法点拨】

(1)寻找意象,合理联想,准确概括。

(2)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

(3)根据诗歌意象体会意境,明确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2.形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2017年全国卷II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1)BD

(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1)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

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名一方,用“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

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怀,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易错点】忽略典故内容及背景;

回答第二问时忽略标题内容。

【方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先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诗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接着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原因,最后明确思想感情。

考点3.意境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联想概况画面。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诗人在优美的景象中,情绪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

(3)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易错点】心境理解不正确;

艺术手法判断失误。

【方法点拨】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然后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2018年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秋杪江亭有作①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B.“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

C.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

D.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

E.“秋杪江亭有作”说:

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

诗的内容紧扣诗题。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

请简要分析。

(1)B、D(共5分,答出B、D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

(2)“孤雁”和“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

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

(2分)“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

(2分)“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

(2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B项,“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分析不当,作者已经看到了枫叶的变化,诗中描写枫叶变红正是为了表达愁苦之情。

D项,“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分析错误,“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说诗人乘坐的小船像落叶一样漂泊而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借“落叶”表达漂泊无依的愁苦。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意象所在位置,解释意象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的作用。

本诗中,“孤雁”和“千万山”都出现在诗歌的颈联,“寒者一孤雁,夕阳干万山”都是诗入看到的的景象,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这里的“孤雁”恰恰是诗人的象征,而千万山遮挡视线则正反映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

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

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1)C3分、A2分、E1分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