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3960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3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点二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

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

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

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5、文化: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一、经济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高考真题】

(2018·

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

B,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隋唐时期商业概况

(1)原因:

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

(2)表现:

①金融方面:

柜坊和飞钱出现

②城市繁荣: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③市场发展:

城市中“市”“坊”分开,但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④对外贸易: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典型例题】

潮州模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现象。

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故A项符合题意。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排除B项;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C项;

“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排除D项。

【典型例题】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邸店”。

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

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

飞钱,又称便换。

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进奏院,领取半联票券,持券可游走四方,合券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

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

阅读材料,请思考:

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二、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依据课文略述,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6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青岛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

秦汉变动、隋唐变动,迁移所学知识可知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B。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实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③作用:

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南单科·

T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唐代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实质是分割宰相的权力。

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相权的削弱,君权的加强。

福建文综·

T14)《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对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

(见课件)

3、科举制的发展。

(1)涵义: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意义: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浙江文综·

T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选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答案为C项。

广东文综·

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的史实。

解题关键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演变趋势。

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隋唐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符合题意。

【即时点拨】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对我们今天公务员的招考、反腐倡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而高考常常会命题考查不同选官制度、不同监察制度的利弊,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

复习备考时,仍要注意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演进变化的历程、内容及特点的掌握,分析其演变的实质。

T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选D。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

吉林模拟)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道:

“……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

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

大约尽作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

……”在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

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B.选拔的人才视野开阔

C.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

解答本题注意提取关键词“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和“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等,可知三百年的时间考一种文体,这反映了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三、文化

(一)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经济:

经济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

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诗(佚失的不知其数)。

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2、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前不见古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后不见来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念天地之悠悠,

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