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3210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静为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化静为动,专业实践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经验”转化为认识,上升到表象形成概念,有利于学生优化课程结构,弥补学生在认识中的缺陷,使学生在努力求索中发展认识,促进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笔者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以动激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我需要的导火线,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

”如果专业实践课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从书本到练习”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其结果是枯燥而抽象的。

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越听越乏味,越学越厌烦。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天性好动、喜欢新奇、厌倦呆板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采用“以动激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1.以画激趣

学生们都喜欢图片,所以,在媒体应用无所不在的今天,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一爱好,把专业实践的有关内容制作成鲜明、生动、形象的powerpoint,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认识机械与仪器上安全操作必要性”一课时,投影出血淋淋的违章操作事故案例,揭示出违章操作的危险性,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摆激趣

老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不定条条框框,不搞机械操作,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摆弄教具来解疑答问,使之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液压元件结构与作用”一课时,学生通过对照挂图,了解拆装液压阀的过程,了解其结构与作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且内容丰富、幽默风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以用激趣

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笔者尽量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生产、生活相联系。

例如,讲授“认识长度检验时仪器选择和使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身边的课桌、实习工件、自身的头发为对象,选择不同精度等级的量具进行测量。

在测量中,学生学会了钢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的选择和使用,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感觉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枯燥的,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以动引探,促进学生认识事物规律

1.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动引探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

感知—表象—概念。

根据这一规律,在教学中,笔者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使之获得大量感知,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讲授“压力取决于负载”这一概念时,不是简单的公式推导,而是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观察有无负载时各液压表的读数变化情况,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压力取决于负载”这一概念。

通过这一系列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智力活动,使之不但知其结果,而且知其过程,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根据学生的思维持点,以动引探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明显优于抽象思维。

在教学中,尽量通过实物教学,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专业知识,积极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

例如,教学“钻头几何角度”这一概念时,学生联想到图钉越尖越锋利,错误认为“麻花钻的顶角越尖,刀具也越锋利”。

通过把麻花钻顶角磨成90°

、120°

、140°

左右三种不同顶角,然后钻削同一厚度为12mm的板料,学生会发现,90°

顶角的麻花钻很快磨损,以致不能完成钻削;

140°

顶角麻花钻花很大力气和时间才能完成钻削;

只有120°

顶角麻花钻较能顺利完成钻削。

这样,通过学生具体操作,推翻自己错误的静止概念,从而掌握正确的概念。

同时,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的想象力。

3.根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动引探

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操作、思考,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新生长点,或用“经验”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材料热处理”概念时,是不是加热温度越高,其综合机械性能越好呢?

通过让学生把工件加热到不同温度600℃(微红)、780℃(樱红色)、900℃(白亮色),进行淬火,然后通过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试验其机械性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前者磨损很快,后者极易断裂,均不能完成加工,只有次者能顺利完成加工。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实践、探索、思考,学生总结出结论:

对t7、t8材料淬火的热处理温度,应选择在780℃左右。

在教学中,以动引探,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主体位置,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精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寻找事物规律的良好思维品质。

这些正是21世纪建设者应有的素质。

三、以动助静,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技校生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长时间静坐思考,一味地强迫安静伏案,有违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讨论,去实践,这是积极求知的表现。

在这一过程中,优等生可以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优等生可锻炼学习和思维能力,后进生可通过帮助由不知到知。

在课堂上,激烈的争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数控铣床编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分组进行编程。

由于各组学生的刀具、路径、转速等参数选择不同,其所编程序各有差异。

然后,各组派代表,讲述各自程序特点;

通过争论,对比、分析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选择出最佳方案,使学生在争论中得到个性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活跃其思维。

学生们在这种热烈、民主的争论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化静为动”,专业实践课的一些新尝试,使专业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专业实践课的“化静为动”,也为学校的教学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

南京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

第二篇: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又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当时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诗中第二联“山衔好月来”一句,十分巧妙。

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句诗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化静为动,与上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寻味。

总之,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在诗歌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灵活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突出诗人的情感。

所以用文字去描写景物,就要善于将静景化为动景。

如朱自清写梅雨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角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在天宇中一般。

”亭子本是静止不动的一“踞”一“浮”就将亭子的位置,亭子的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一下子勾勒出来了。

再如,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对山上的小屋有一绝妙的描写: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的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读了这段文字,读者都似乎看到了那美丽的小屋。

怎样才能使景物动起来呢?

我认为用最多的是比喻拟人等手法。

这易于勾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易于使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中。

如何将静景写成动景,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作者将静止不动的松树写得生动形象。

神采杨,你看: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壁的隙缝,身子得像**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

松树的形态,在这一文字中,写得出神入化,生气勃勃。

它如同一群好客的青年,在等着你,迎接你。

从小处着眼,让学生去领略景物描写的妙趣。

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可以写出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好文章。

第三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谈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保持拼音教学的新鲜感。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灵活、便捷,化静为动等多种功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中,能多方面,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信息技术整合汉语拼音教学化静为动趣味性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但拼音字母本是抽象桔燥的表音符号,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消化的难题。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夸美纽斯也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保持拼音教学的新鲜感。

一、巧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导入,力求“课伊始,趣即生”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拼音有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注意力从一开始就被吸引。

小学汉语拼音教材的设计丰富多彩,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接近生活,富有童趣,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后,可通过信息技术把静态的插图,加工处理成动态的图,创设情境,利用插图导入。

如韵母“ɑ”旁画着穿白大褂的医生让一位梳小辫的小姑娘张大嘴巴检查口腔。

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插图搬上电脑屏幕,配上适境的动画,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之间的联系,先利用电脑屏幕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ɑ”跟小姑娘的头和一条小撅辫儿很像,然后课件相应点击在小女孩头型部分显示ɑ的形状。

静态的图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就能以动态的形式把字母的形状显示出来。

教师再点击音频视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ɑ”的发音和口型图,这时,不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筋疲力尽地口授身传,学生就能在兴趣的驱动下轻松地获得知识。

多媒体课件给予了汉语拼音教学课堂极大的帮助,课一开始,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再是静态图加老师的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