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2380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6章 养老保险PPT推荐.ppt

,1956年,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国营牧场和造林等11个产业和部门。

1956-1958国务院颁布相关暂行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由人事处进行管理;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纳入养老保险制度。

停滞阶段:

1966年至1977年“文革”时期在此期间,管理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工会组织被撤销,养老保险费用的征集和管理难以为继。

1969年2月下发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

(二)恢复与发展恢复阶段:

1978年至1984年1978年6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把离休作为退休的一种形式规定下来。

1983年,适度提高了养老金待遇水平。

发展阶段:

1985年至1999年,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养老保险制度从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的根本变革。

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二个里程碑,1995年3月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推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等。

完善阶段:

2000年至今2000年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方向。

2000年明确了调整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

2005年,相关法律规定了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

视频链接:

养老大业http:

/,二、家庭养老与养老保险,

(一)养老模式本章论述的养老保险特指基本养老保险多支柱(或曰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自我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等四种类型,每种方式各有特点。

当养老保险保障程度较低时,家庭养老的作用更大一些;

养老保险保障程度较高时,家庭养老的作用就相应减弱。

但养老保险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养老保险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补充,国家法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由国家建立并实施,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

(2)享受对象必须是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3)在老年风险发生之前,社会保险机构预先储存一部分基金,这笔基金及其增值部分用于支付退休金;

(4)对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并不矛盾,也不能完全替代。

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或法律都规定了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贝克尔(Becker)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基本思想:

家庭成员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其生活必需品必然来源于市场和家庭。

在家庭这生产单位内,每位成员都以自己的知识、技术、时间和市场产品等来联合生产子女、健康、婚姻、声望等,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

1、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及其对家庭分工原因的分析Zi=Zi(xi,ti,E)E表示家庭生产所处环境的变量xi表示市场产品向量ti表示时间向量在家庭生产函数和家庭现有时间及收入的约束下,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

要素价格(或要素的影子价格)之比等于家庭生产的边际产品之比。

均衡条件,家庭分工原因分析:

1.时间是家庭的稀缺资源,并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青年时期与老年时期,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

2.家庭成员之间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

结论,按照绝对优势原则或者比较优势原则,在市场部门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会逐步在从事市场工作方面专门化,而在家庭部门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成员会逐步在从事家庭活动方面专门化。

2、家庭内部的分工与交换模型前提:

家庭由一个正在工作的儿子和一个退休的母亲组成,并且儿子市场工作的时间价格较高,而母亲市场工作的时间价格较低;

市场工作活动是非时间密集型的,而家务劳动是时间密集型的。

母亲拥有家务劳动的比较优势,儿子拥有市场工作的比较优势。

简单的分工与交易:

儿子专门从事市场工作活动,而母亲专门从事家务劳动。

同时,母亲用家务劳动与儿子交换自己所需的市场物品和未来养老费,儿子用市场劳动交换自己所需的家务服务。

最优解:

当儿子支付的养老费用和市场物品=母亲家务劳动的边际产出时交易达到均衡家庭效用达到最大化,当儿子支付的养老费用和市场物品(Pe)等于母亲的家务劳动的边际产出时,交易达到均衡,并使家庭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家庭养老模式。

3、家庭养老制度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养老模式的兴起,

(1)不确定性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解决办法:

1.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家务劳动的实际价格2.增加家务劳动

(2)交易费用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家庭养老将高度依赖于家庭外部的市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呈替代关系,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挤出”效应。

一般情况下,母亲提高家务劳动收入有两种办法:

办法一(如图6.2):

提高家务劳动的价格,即S移动到S1,例如,母亲暗自积攒“私房钱”现象。

这样,儿子要支付更多的养老费(P1-Pe),由此导致其效用(福利)损失a。

办法二(如图6.2):

增加家务劳动,即S移动到S2。

例如,母亲加倍劳动,尤其是在儿媳妇面前,以运用情感兑现承诺。

这样,若家务劳动价格不变,由此导致减少母亲家务劳动的“生产者剩余”损失,即母亲的潜在福利损失为b。

结论1:

在家庭养老制度下,若存在不确定性,无论采用哪一种规避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都必然会导致其中一方家庭成员福利水平的下降。

换言之,存在不确定性问题的情况下,依靠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家庭效用最大化。

第一种推论:

不确定性越大,家庭养老模式越不稳定。

随着家庭养老风尚的变化,市场劳动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家庭养老模式必然被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

(2)交易费用不为零时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当家庭与市场之间交易,家庭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边际收益大于家庭内部交易的边际收益时,家庭成员将转向与市场进行交易各自所需的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

假设1.家庭与市场之间不存在关于家务劳动和养老的交易,即家庭成员所需要的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完全依靠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交易得以满足,但家庭成员之间关于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交易存在交易费用。

假设2.家庭与市场之间存在关于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交易,当家庭内部交易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边际费用等于家庭与市场之间交易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边际费用时,家庭与市场之间取得均衡。

结论2:

家庭内部关于家务劳动服务和养老保障的交易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将高度依赖于家庭外部的市场环境(即贝克尔家庭生产函数中的E)。

第二种推论:

在不存在社会养老制度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个人无法依靠社会养老计划进行养老时,家庭养老制度会替代或者部分替代社会养老制度的功能。

但是一方面,这种替代是需要交易成本的;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减少这种替代的效果。

因此,随着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当家庭内部的交易成本大于家庭成员从市场获得同样服务的成本时,非正式的养老制度家庭养老模式就必然让位于正式的养老制度社会化养老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实施方式,强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一是符合我国的传统;

二是适合我国国情;

三是符合法律规定;

四是有利于发挥家庭的优势。

强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是鉴于老龄化形势下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一事实,居家养老需要得到社会服务的支持。

强调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是因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虽然其直接服务对象数量不多、比例不大,但功能作用较为特殊。

(三)养老保险的实施方式,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是互为补充的系统工程。

坚持居家的基础地位,使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

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使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得以巩固;

强化机构的补充作用,使有特殊困难、需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得到有效照顾,通过示范辐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

(四)养老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养老保险的逆向选择指由于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次品驱逐良品,或劣质客户驱逐优良客户的现象。

预期寿命较长的人更倾向于参加养老保险。

(五)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一是增强互济功能。

养老保险制度遵循“大数法则”,只有实现较大范围的统筹,加大基金调剂功能,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是便于人员流动。

提高统筹层次,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地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享受待遇标准的统一,消除参保职工跨地区流动的障碍;

三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可以实现集中管理,降低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

1、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世界各国一般是全国统筹,由中央政府负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的从总体上看,在改企业统筹为社会统筹过程中,存在县市级、地市级、省级等不同的统筹层次1、缺点: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导致的问题:

一是由于各级政府都有权制定政策,引起不同地区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攀比二是资金缺口主要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形成了地方依赖中央的倾向三是增加了基金的结构性缺口,县级统筹省级统筹,省级统筹重点:

统一调度资金推进难度首先,不同级次政府的责任界定不明确其次,统筹的范围和层次涉及到资金的上缴和下拨,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结构调整过程

(1)地方利益结构变动中的阻力省级统筹的范围和层次涉及到地市(县)之间两个指标的不平衡性一是人均工资水平的不平衡二是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之间的比例不平衡,

(2)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制约着统筹层次的提高。

(3)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不对称。

实践中:

从地市(县)级统筹提高省级统筹的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地市(县)的全部养老保险金移交至省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进行管理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二是设立一个调剂基金,要求有剩余基金的地市(县)将剩余基金交由省一级管理,或者每个地市(县)都上缴部分养老基金形成省级调剂基金,用来填补某些地市(县)的亏空。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现在开始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的老人,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一种“福利”,而不是“保险”。

统筹方式:

县级统筹统筹层次较低实行县级农保中心、乡镇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协办员三级管理的基本方式。

造成一系列问题(策碎片化,抵抗风险能力差,不利于人员流动)提高统筹层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