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2028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

“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

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

(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

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

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

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郑和(1371年——1435年)。

我国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在宫内做过太监。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

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

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瓷器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化险为夷惊叹不已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习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1—5)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复习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习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

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四)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相机板书: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2.我们先来学习“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

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

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

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

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

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规模宏大 

友好亲切 

炫耀武力 

威胁别人 

热烈欢迎

①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

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

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

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

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

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

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纷纷换取 

十分乐意 

赠送礼物 

表达友好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习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习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

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

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

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

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

(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

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习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

(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复述要求:

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

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3.作者除了采用有详有略的方法写了郑和的七次远航,还写了什么?

指名说。

你有什么话想对郑和或其他人说的吗?

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细说大明》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板书设计:

11.郑和远航 

(1-3)扬帆起航 

(1-5)第一次远航(详)(4)友好交往 

 

选择典型材料

(5)战胜凶险

(6—7)其余六次远航(略) 

详略得当

及远航意义

附表1:

《郑和远航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自主学习同,识字学词。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1.正确、流利地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2.通过查工具书,我理解了以下词语。

三、课内外链接,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郑和有哪些了解?

请写下来。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文本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很多,生字词、朗读课文等这属于“保底工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也是老生常谈。

如何确定孩子语言发展的增长点?

仔细研读课文,我将训练复述、根据语境理解词语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

同时,将复述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贯串起对文本人文性知识的把握。

我理解的教语文本体性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对语文文化、语文课程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的。

我们不会因为强调了语文的本体性知识而忽略了文本体现的价值观、语文文化,这两者不应该互相排斥,而是表里关系。

之所以提出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实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系统养成。

也许,这就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面向全体”。

这个“全体”是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的全方面。

我努力想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扶—放,扎实训练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