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1873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课《冰城》Word下载.doc

学生:

1、读课文,运用字典读准字音

2、查找资料,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景、历史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景色迷人,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由于哈尔滨是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所以冬季长,夏天短,一年中有很长时间都比较寒冷,因此又有“冰城”之称。

(板书课题:

*10冰城)

2、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课文,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请根据你对哈尔滨的了解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哈尔滨的(),因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建筑、太阳岛、松花江、冰灯、冰雕……)

3、是呀,在中国的版图上,黑龙江省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只天鹅的项,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说明:

对于这座城市的风光、历史等介绍,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这一填空设计,既让学生交流书本与课外的已知信息,又让学生留下整体感知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

2、个别生读2——9节,注意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音

3、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师小结:

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了解作者写作的方法,也为学习文章重点环节奠定了基础。

三、领略美景,深入学习

(一)默读第二小节,学生质疑

1、归纳学生问题:

哈尔滨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它的冬季而著名,这里为什么还要写哈尔滨的夏季的景色呢?

(学生交流)

2、结合学生交流,学生课外资料的补充。

师出示课件,深化理解:

的确,哈尔滨人文历史悠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于一身,融合中外文化精要于一城。

各种建筑将市区装扮得多姿多彩,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的夏天气候宜人,绚丽多姿,别具迷人魅力,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美丽的松花江宛如一条彩带,给城市增了无限风光。

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东北虎林园,以及以全国第一条儿童铁路而出名的儿童公园更是远近闻名。

幽雅静溢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引得中外著名歌唱家,音乐家纷来献艺,使哈尔滨赢得了“北方音乐城”的美誉。

难怪同学们觉得哈尔滨的夏天值得一写。

3、引读第二节。

(二)师:

夏季的冰城真是令人神往,但作者更爱哈尔滨的冬季。

1、出示:

“不只是是在公园,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2、读句子,质疑

预设:

学生可能会提“为什么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严寒的冬季变得温暖热闹呢?

”3、抓住“温暖热闹”,默读课文3-9小节,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说说。

4、师生交流并朗读,来体味冬季哈尔滨冰天雪地之中,儿童玩耍的快乐,热闹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温暖和热闹。

(随学生交流,板书)

5、小结:

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三)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主要问题:

作者说他生活在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哈尔滨的人们勇敢又体现在哪儿呢?

2、生交流。

2、读课文第五小节,想像一下松花江上人们驾驶着爬犁从十几米的高处飞奔而下,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出的情景。

3、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说什么。

师:

滑雪、冬泳和冬浴,冰灯与冰雕,成为哈尔滨人性格与智慧的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哈尔滨人崇尚勇敢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及生活情趣儿。

4、怪不得作者会感到自己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此环节设计中摒弃了详细分析,逐句品读的方法。

而以学生讨论,质疑,交流为主,帮助学生归纳主要问题,通过解疑,达到完成教学基础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双重目标。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并试着背诵

2、哈尔滨的景色迷人,引来无数的游客,也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去冰城游玩,你最想去哪里?

并谈谈你的感受。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冰城

夏天建筑太阳岛

哈尔滨堆雪人打雪仗

冬天

(冰天雪地)玩爬犁游冬泳

看冰灯看冰雕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冰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描写了我国著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

文章紧扣了哈尔滨最富有特色的冬天娓娓道来。

文章第3—9节具体描述了冰雪世界中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

最后一节对全文做了总结——“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

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识字,在课堂中也可结合朗读反馈加以检测。

当然一些字词,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重点指导。

部分词语还需联系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

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不论是情境创设,激发问题意识,还是学生合作交流,都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列举讨论中思考感悟文章主题,在彼此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技能的建构和生成。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的字音,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读准““犷、迭”等易错的字音;

注意“霓、袖”等几个易写错的字的写法;

在语境中理解“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等词语的含义。

生字教学不可忽视,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教师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地指导。

解决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更好理解文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标二:

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入选小学课本的作品,文字均经过反复推敲,很多都是名家名篇,几代人诵读,堪称经典。

因此我们不仅要仔细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感情,学会“批文入情”,更要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

目标三:

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学期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提高默读速度,养成“读与思”相结合的习惯。

这一训练要求仍将在第二单元贯彻落实。

本课作为阅读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后,合作深入学习,从而达到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目的。

目标四:

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章字里行间彰显的是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使人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

通过交流,感情朗读,学生体会着冬季哈尔滨虽是冰天雪地,但儿童玩耍的快乐,美丽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是无尽的温暖和热闹,从而也更能理解“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文中的主要写作结构,整体进入

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们注重的是研读文本,要求学生读懂作者写的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长期以往,学生只知写什么,而不知怎么写,一旦自己落笔作文便无从下手。

因此在课堂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笔下流淌的人间真情,感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还要带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顺序,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长期训练,学生不仅知道作者写什么,还知道了怎么写,这样就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了。

本课教学中,我以“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

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两个小问题自然地带领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结构。

并使学生明白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二)抓住学生质疑的关键问题,突破重点。

作为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摒弃了详细分析,逐句品读的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本文有三个学生较为集中的问题。

问题1、哈尔滨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它的冬季而著名,这里为什么还要写哈尔滨的夏季的景色呢?

问题2、为什么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严寒的冬季变得温暖热闹呢?

问题3、作者说他生活在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哈尔滨的人们勤劳、勇敢又体现在哪儿呢?

通过问题1的讨论交流,及教师的媒体资料交流,学生了解了哈尔滨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更感受到哈尔滨的夏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问题2的提出,学生将课文3—9节细读,体会着冬季哈尔滨虽是冰天雪地,但儿童玩耍的快乐,热闹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都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温暖和热闹。

问题3的讨论则引发了学生对哈尔滨人勤劳、勇敢品质钦佩的共鸣。

如此一来,对“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之情,感同身受了。

三个问题,牵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