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1301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3)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三、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教训

1.成就

2.教训

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教训

基准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视角1 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

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

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

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史料三 

[信息解读] 该图表材料反映了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视角2 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

历史因素:

重工业基础薄弱;

现实因素:

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外部因素: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视角3 “一五”计划以东北做为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史料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有:

地理: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接壤;

资源:

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基础:

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视角4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集中主要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主题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视角1 变革生产关系的原因

(1)个体分散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变分散为集中生产

(2)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变农民土地私有为公有

(3)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变资本主义私有为公有

视角2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史料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策略:

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

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顺利进行。

视角3 三大改造的性质及评价

(1)性质:

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评价:

①积极:

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②消极:

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视角4 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1)建立: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积极作用:

在建国初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4)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基准考点二 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一 经济建设中的成功与失误

主题二 十年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

(1)表现: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摆脱落后的心情迫切;

没有经济建设经验;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

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3)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

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宏观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及特征

(1)时序性梳理

(2)递进式整合十年探索

(3)阶段特征概览

①主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曲折中发展

过渡时期:

建立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4)核心问题提要

1957~1976年2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失误,围绕的中心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是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六大提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应该如何审视三大

改造这段历史?

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阶级状况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例1(2012·

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题干中提到“一五”计划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这些信息。

由于“一五”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的,而此时苏联的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出现了题干中提到的情况。

B项不是重点发展东北的必要条件,“一五”计划进行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结束,而此时中日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A

例2(2012·

海南高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其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例3(2012·

福建高考,节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审题突破 第一小问根据指数图较易回答,注意从总体上和各阶段两个角度说明;

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

答案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

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非选择题原因类设问的几个公式

(1)此类设问一般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

根源(原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为切入点。

解答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②政

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③思

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针对不同的原因的具体答题技巧如下:

①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该表(工业化成就增长率%)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成就的理解。

从图表的信息得知“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