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06155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Word格式.docx

keywords:

economicglobalization;

tradeunion;

reform

由于世界经济体制趋同化,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与组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浪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在融入并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成为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一是外资企业数量、规模和投资领域在不断扩展。

截至2006年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80家来华投资或设立机构;

到2009年4月底,我国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6.6万家。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开始向我国扩散。

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美国以41.2%位列第二,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

三是中国在全球外国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

从1979年到2010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了10996亿美元,已连续18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的第一位,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头号大国;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吸收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达到106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中仅次于美国蝉联第二。

四是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突出。

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缴纳税收占21%,出口额占55.3%,进口额占54.7%,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

[1]但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工人和工会运动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中国工会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劳资关系的均衡态势,劳资力量对比失衡

劳资关系是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工业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劳资关系也经历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由于劳资之间在经济实力、政治权力以及自由度大小等方面对比悬殊,曾经经历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强资本与弱劳工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劳工意识的觉醒、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失灵问题的出现,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导致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以福利国家制度来协调资本与劳工关系的状况。

在政府主导、工会有效推动下,各国逐渐形成了劳、资、政三方协商互动、相互制约的产业关系格局,资本的力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劳工的权益相对得到了较多的保障,劳资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均衡的态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加速发展,劳资关系又面临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的全球化。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交通和信息传递成本大幅下降,资本跨国流动与重新组合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摆脱主权国家的控制之后,资本总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其主动性和活力得到充分施展。

资本流动的根本目的是占据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大的赢利,它通过资本外迁等方式迫使政府放松管制、削减工人工资和福利、要挟工会让步,使资本始终保持有利地位。

相对于资本的主导地位,同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总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而且由于受到制度、文化、习惯以及各国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要低得多,从而总是处于被动的和被选择的地位。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面临资本的大规模输出带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足够的资本流入,导致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各国政府逐渐失去了公正的立场,竞相采取了抑制工人福利、压制工会和工人运动的做法。

随着传统工业社会中相互制约的劳资关系体系日趋淡化,劳资力量对比失衡,世界范围的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日趋明显。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业和贫困化问题,工人阶级进一步分化

全球化从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工人:

一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都出现了跨国化的趋势,所有的工人都被置于全球化之下;

二是全球劳工被吸引到新的跨国生产关系之中,新的全球劳动力分工体系形成了。

[2]“一种革命正在逐个部门和逐个行业地使劳工界经历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没有人不受到伤害。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个国家和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广泛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相互协作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却使大批工人失去就业岗位。

二是政府放松以至取消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使非规范性、个体化就业工人迅速增加。

这些非规范性、个体化就业工人工资低,工作岗位缺乏保障。

三是限制以至冻结工资的增长,社会福利大幅度削减。

可见,经济全球化并非是一个公平的利益分享过程,虽然部分人的富裕程度确实得到提高,但也造就大批的失业者,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深。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相当多的公民失去了与劳动力市场、与政治公共事业的接触,失去了分享社会福利的机会。

他们进入一种贫困生活,经常陷入社会边缘的犯罪生活。

”[4]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层次化、社会来源构成的多样化以及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和劳动的分散化。

这些变化导致工人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复杂化,相互矛盾不断增加。

面对工人阶级之间的不和与分裂,资产阶级自然乐观其成,不时还加油添火。

[5]经济全球化不仅导致一个国家内部工人之间的分裂,也加剧了各国工人之间的矛盾。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从维护本国工人就业出发,要求禁止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某些产品,反对跨国公司到国外办厂,反对外来劳动力进入本国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指出:

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惟一有效手段是团结。

今天,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生产在联合,劳动也迫切需要联合。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人之间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国际范围内工人阶级的团结程度。

[6]

(三)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组织及谈判能力,工会日渐衰落和分散

工会是平衡劳资实力、使劳资关系的处理成为组织化行为的前提。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工会的权利和地位被削弱,工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尤其是工会参加比率的下降和集体谈判的分散化突出反映了工会力量的弱化。

1.作为工会维护工人利益的主要途径,集体谈判权利受到限制甚至被取消。

战后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工人权益得到较多的保障,主要是工会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取得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体谈判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政府的有效支持。

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很快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

为了恢复市场竞争的权威,政府不仅扩大了企业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而且在立法理念方面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向,由对资本的控制转为对工会权利的限制。

许多国家都对集体谈判的立法进行了修改,有些国家取消了有利于集中的全国、地区一级的集体谈判,实行企业工会和企业主自行谈判。

这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集体谈判结构分散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向企业一级分散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7]集体谈判分散化导致中央工会和产业工会没有那么多力量来指导和干预大量分散进行的谈判,谈判结果更容易被雇主控制。

在有些国家甚至取消了集体谈判制度,由工人个体自行同雇主谈判。

随着企业范围内劳资双方的直接谈判逐渐走向前台,也意味着集体谈判的合法性逐步动摇,工会的力量则由此大为削弱。

与此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劳动关系也超越了民族国家,这使得一个公司内部的劳资关系问题,会同时在完全不同的国家里表现出来,而工会活动仍在本国范围之内,只是和本国的子公司打交道,由于存在地域、时间的差距和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工会往往找不到谈判和交涉的真正对手。

工会传统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否建立新的组织体系将是工会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2.工会密度持续下降。

在美国,工会密度的历史最高点为1955年的39%,1995年降至15%,2006年更降至12.97%,是70年来的最低点。

[8]从美国工会的活动来看,组织1000人以上参加的罢工,2002年发生了19起,涉及工人4.6万;

相比之下,1952年是470起,涉及工人274.6万;

1980年是187起,涉及工人79.5万。

1987年以来,尽管劳动力人数大增,每年罢工的人数从未达到50万,多数年份甚至不足25万。

[8][9]罢工特别是众多工人参加的罢工在美国越来越罕见,这一事实与会员密度低相结合,是劳工运动软弱无力的证明。

在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北欧等少数国家外,低工会密度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同特征。

尤其是西、南欧的国家,受全球化的冲击非常明显。

英国工会密度的历史最高点为1979年的55%,德国为1960年的35%,意大利为1980年的44%,奥地利为1955年的58%,到2000年分别降至29%、22%、27%和35%。

[10]工会密度在各国持续下降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工会的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工会力量和工会运动的传统基础“蓝领工人”锐减而“白领工人”增加的趋势;

企业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出现了小型化和分散化状况;

服务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扩张,出现了非全日工、零工和家庭工等弹性化、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二是工会权利被削弱。

除上述集体谈判权利被削弱甚至被取消外,在许多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是由国家供给而不是工会;

许多国家的劳动立法中存在集体谈判的“延伸机制”①也降低了工人参与工会的愿望。

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亟需强化工会的表达和维护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国工会在表达和维护工人利益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