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0283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Word下载.docx

信息是系统分析最基础的数据。

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才能进行。

层次分析法也需要有相应的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不同层次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所做出的判断。

通过引入适当的判断标度将这些判断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知阵。

以便比较本层次各因素与某一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设B层次中的元素Bi,Bz,Bs,.……从与上一层次A中的元素A有关系,则可以通过判断知阵表示出来,如表5-1-1所示。

表5-1-1判断矩阵示意表

A

B1

B2

B3

Bn

b11

b12

b13

b1n

b21

b22

b23

b2n

bn1

Bn2

Bn3

bnn

表中bij表示对危险性综合评价而言Bi和Bj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表示。

bij的取值是根据表5-1-2的T.Satty1-9标度含义来确定。

表5-1-2判断矩阵元需Aij的1-9度标度法

标度

含义

1

两个因子相比较,两者同样重要

3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比较重要

7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非常重要

9

两个因袭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极其重要

2,4,6,8

介于上面两个相邻判断值的中间

倒数

若i与j相比较的判断值为bij,则j与i比较的判断值为1/bij

(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

根据判断矩阵,利用线性代数知识,精确的求出T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本次评价采用和积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2、每一列经正规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3、对向量做正规化处理,

依次所得到的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式中:

(TA)i表示向量TA的第i个元素。

(四)一致性检验

为避免其他因素对判断矩阵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

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

CR=CI/RI

(1)

式中,CR(consistencyratio)为一致性比例。

当CR<

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CI(consistencyindex)为一致性指标,按下式计算:

CI=(λmax-n)/(n-1)

(2)

max-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n-成对比较因子的个数;

RI(randomindex)-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查表确定,如表5-1-3所示。

表5-1-3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

阶数n

2

4

6

8

RI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当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三、评价因子选取及敏感性分析

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众多,历史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模都直接反映了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现存新老滑坡以及有关地震动力环境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此外,土地利用、地下水、植物条件等因素也对震后地质灾害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山地灾害点与各因子的每个属性进行相对频率组合的定量计算方法,综合天水市秦州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本次危险性区划分析中选用了10个影响因子,主要包括:

地质构造、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及水系发育情况等。

(一)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因素对地质灾害点的发育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在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比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比较活动的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地质构造决定了地貌形态的分布,对地质灾害发育的临空条件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

②地质构造带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使得边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是地下水最丰富和活动的地区,降低了岩体的抗剪强度;

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体内节理、裂隙发育,为崩塌发育提供了条件;

④活动断层造成地表破裂,岩层结构发生破坏,非活动断层作为地震波的反射界面,可能导致岩体的拉力破坏;

⑥断裂构造控制着水系的发育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分布,对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

研究中,通过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对研究区内灾害点与断裂距离分布关系做了统计:

首先,对研究区内的断裂做距离缓冲处理,分别得到0-500,500-1000,1000-2000及大于2000米四个缓冲区;

然后利用GIS统计功能,对每个缓冲区内的灾害数量、缓冲区面积进行统计,计算每个缓冲区内灾害点密度。

详细数据如表5-1-4所示,灾害点与断裂的分布关系和敏感性关系,如图5-1-1所示。

表5-1-4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与断裂距离统计关系

断裂缓冲距离(m)

<

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缓冲区面积(km2)

291.83

248.35

528.14

1285.43

面积百分比(%)

12.40

10.55

22.44

54.61

灾害点数量

34

28

42

100

灾害点密度(个/km2)

0.12

0.11

0.08

图5-1-1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图

(二)地质灾害频率

对天水市秦州区按1km*1km网格进行离散,形成2534个空间离散网格,依据灾害点在网格上的分布,进行基于GIS的统计。

该计算包括单元面积上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

地质灾害频率比:

设第(i,j)单元内灾害频率为f(i,j),单元面积为S(i,j),单元内灾害的频率密度为ρf(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灾害总数为f,总频率密度为ρf,则:

第(i,j)单元格灾害频率比为:

Rf(i,j)=ρf(i,j)/ρf

其中,ρf(i,j)=f(i,j)/S(i,j);

ρf=f/S。

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

设第(i,j)单元内灾害体分布面积为Ss(i,j),单元面积为S(i,j),单元内灾害的面积模数为ρs(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灾害点总面积为s,总面积模数为ρs,则:

第(i,j)单元格灾害面积模数为:

RS(i,j)=ρs(i,j)/ρs

其中,ρs(i,j)=s(i,j)/S(i,j);

ρs=s/S。

经计算可得,单个像元上最大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为8。

对空间灾害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一,可形成图5-1-2灾害发生频率归一化分布图及5-1-3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

图5-1-2地质灾害频率比归一化图

图5-1-3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

(三)坡度及坡度变率

利用工作区1:

5万DEM数据提取坡度数据。

根据前文中的分析,由于工作区内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10°

~60°

之间的斜坡,10°

以下斜坡基本不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本次评价将60°

以上斜坡的易发程度定义为1,10°

以下易发程度定义为0,将坡度数据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坡度归一化结果图。

坡度变化率是对地形基本因子——坡度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的指标,由于斜坡拉张应力区的分布与斜坡坡度呈正相关联系,因此随着斜坡坡度变化率增大的斜坡坡脚地带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也不断增大,斜坡也就愈容易产生变形破坏。

本次通过DEM对全区坡度变化率数据进行提取,然后进行0~1之间归一化处理之后参与评价。

图5-1-4坡度归一化图

图5-1-5坡度变率归一化

(四)坡向及坡形变率

坡形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进行描述和量化,直线形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体现是曲率≥0,凹型坡和阶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ArcGIS平台从DEM数据中提取调查区地表曲率信息,(平面曲率

I、激活坡向数据。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Slope】命令。

III、生成平面曲率层面SlopeofAspect

然后进行斜坡坡形的归一化。

由于滑坡和崩塌主要发育在直线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当曲率<0时,坡面为凹型或阶梯型,易发程度最低;

当曲率>0时,坡面为直线型和凸型,易发程度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斜坡坡形指标归一化结果(图5-1-6,5-1-7)。

图5-1-6坡向归一化图

图5-1-7坡形曲率归一化图

(五)海拔高程

海拔高程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海拔高程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特别是潜水层的分布,松散岩土体构成的斜坡体内的地下水多为潜水,高程越高,潜水分布越少,对斜坡的影响越小。

另一方面,海拔高程对人类活动范围起控制作用,人类大多居住在海拔较低的河流沿岸,也多在海拔较低的地方进行生产活动,如开垦耕地。

这些因素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育。

因此,海拔高程也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考虑的因素之一。

利用DEM的高程信息进行求解,最后进行栅格化和归一化处理(图5-1-8)。

图5-1-8海拔高程与灾害点关系

(六)沟壑密度

前已述及,沟壑密度是地形发育阶段和地表抗蚀能力的重要特征值,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次工作主要利用ARCGIS平台中的Hydrology工具集,基于工作区1:

5万栅格DEM提取各流域单元的沟壑密度(图5-1-9),主要步骤如下:

1、对工作区dem数据进行洼地填平。

2、利用GIS水文分析,得到提取区域的水流方向矩阵、水流累计矩阵。

3、给定不同集水阀值,将水流方向累计矩阵中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