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64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   

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为方便时间的测量,将斜面倾角调小些

B.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

C. 在自制液体温度计时,为了使温度变化明显,会选用较长、较细的吸管

D. 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时,若发现其量程太小,可以并接一根橡皮筋,再改变刻度就可以实现

2.   

下列实验中:

①测量小石头的密度;②测量一张作业纸的厚度;③测量同学百米跑步的速度;④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采用相同测量方法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96.0分)

3.   

Ⅰ.下图所示为“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

   

(1)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2)为了测量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填“快”或“慢”)。

   Ⅱ.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

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cm。

   

(1)最好选用______玻璃板(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

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实”或“虚”)。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Ⅲ.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__(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B.60cm~70cmC.70cm~80cm

   (4)将蜡烛移动至45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______(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5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Ⅳ、小强同学在测量某金属块密度时,做了如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______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端移动;

   (3)横梁平衡后,他应将被测金属块放在天平的______盘,用镊子向天平的______盘加减砝码,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_g.

   (4)他又用量筒测量了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和图丙所示,物体的体积为______cm3.

   (5)他用密度公式计算得到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g/cm3.

4.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

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

分:

秒”,分别对应了小车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

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1=______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______m/s。

5.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

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

分:

秒”,分别对应了小车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

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1=___________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_________m/s。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_________(镇“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6.   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cm/s

(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5)VBC________VAC(填“>”、“<”或“=”)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

7.   

(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①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运动的时间用     测量,实验的原理是      。

②实验得到的数据:

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是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是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     (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小婷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甲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     。

②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     。

   

③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

④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    (改变/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     (影响/不影响)像的形状。

(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引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①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②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      。

③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        。

8.   

(1)爱实验的岗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

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①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向________移动光屏(选填“左”或“右”),直到出现清晰的像。

 

②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 1 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 2 ,则S 1________S 2 (选填“>”、“=”或“<”)。

(2)爱科学的佳佳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研究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则:

       

           

①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图中AC段的路程是      cm;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在测量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9.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填“陡”或“缓”)些。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

vAC=________cm/s。

(4)比较速度大小:

vAB______vAC(选填“>”,“<”,“=”)。

10.   

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      。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填“路程”或“时间”)较难准确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测量。

11.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实验原理是     。

(2)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3)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12.   

回顾实验和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