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939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及例题(高三寒假作业).docx

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主要题型训练提升

一、原因、意义类

1:

(10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

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

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

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人增长到1891年的

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

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工商业较发达)辐射范围广;(分布地区广)

分布密集;(数量多,发展快)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

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

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分)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

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

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响:

改变城市布局;

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

15

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

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中国:

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

工业化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2:

(10江苏)(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明]谢肇淛《五杂俎》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增加财政收人;

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促进纸币流通;

经济城镇兴起;

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3:

(09北京)(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中国通过“丝—银”贸易,

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

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4分)

国际: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

国内: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历史现象之二:

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

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

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

(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分)

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历史现象之三:

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

1944年,

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10分)

20世纪30年代:

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历史现象之四:

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8分)

1948年:

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二、归纳概括类(含特点、比较类)

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政府和私商已不再容忍中国体系的束搏了。

商人要求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西方国家的政府则刚刚从拿破仑战争中解脱出来,且因工业革命而实力大增,也不愿再承受藩属的待遇。

他们坚持要按照欧洲的法规和外交惯例来发展国际关系;但中国人却不愿意放弃他们珍视的体系。

实际上,中国人声称“吾非求尔等前来,汝既来即须进吾之章程”,西方人则回答说“你们不能阻止我们前来,而且我们要按我们的方式前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48年秋,林则徐针对英国人入城,在致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给信中说:

“承示粤

民可用,弟尝谓今之所恃帷此一端。

今经执事为之作新,更可供指嘴之使。

并闻新来头目颇以前此之态纵为非,想可就我范围,消其反侧,从此福星坐镇,海波不扬,当可延颐以侯矣。

”1887年,薛福成对此则说:

“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深)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益知中国易与,遂刘法、俄、美三国兵船北上,驶入大沽,阻我海运,立约而还……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以为快,屡请屡拒,纷坛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

……夫民气固结,国家之宝也,善用之,足以制敌,不善用之则筑室道谋,上下乖睽,互相牵累,未有不搜致者。

—摘编自《林则徐书简》《薛福成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关系出现冲突时的国际形势及中国做出回应的原因。

(12分)

形势:

多区域中心市场并存;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启蒙思想迅速传播;

多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8分)原因:

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固守传统朝贡贸易体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士大夫对中英交往认识的变化及启示。

(13分)变化:

由签订条约到利用民众破坏条约、反对侵略;

由将排外当作爱国到意识到中英交往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由看到动员民众破坏条约引发新的侵略到执行与遵守条约。

(9分)启示:

国际交往需要冲破陈旧观念的制约;

国际交往需要遵循条约体系。

(4分,言之有理即可)

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

胡腾说:

“路德是日耳曼解放者。

”海涅说:

“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

材料二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6分)共同作用:

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分)

(2)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

(9分)不同点:

①本质上,德意志是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是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

②矛盾上,德意志体现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体现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方式上,德意志自下而上从民间开始;英国自上而下从官方开始。

(9分)

6、.(2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美,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

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

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

——引自《社会主艾的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思想的比较》材料二截止至2008年2月28日,我国的法律法规统计示意图。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三截止到2008年2月28日,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及数量统计示意图。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