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1847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文档格式.docx

农产品需求弹性:

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

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

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

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

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

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

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

是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又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

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林业:

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畜牧业:

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取得产品、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

渔业:

是通过养殖、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科技进步:

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农业生产专业化:

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生产社会化:

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农业的过程,

兼业经营:

是指即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方式。

规模经营: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

家庭经营:

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其为农户。

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农业微观组织形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业生产者适应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

农业宏观调控:

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乡镇企业: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农村城镇化:

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民工:

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二、简答题

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

答:

特点:

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地位和作用: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4、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和内容?

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

目标:

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立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

内容:

一、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二、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

2、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改革耕作技术。

)三、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1、转变传统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2、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3、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分类,各类别分别指什么?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需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它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和企业家才能。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被人类利用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与能量部分。

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般指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农业资本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有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

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

企业家才能:

是指个人的综合知识。

4、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普遍性和大量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可变性,需求弹性小。

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价格水平(农产品自身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政府的消费政策。

5、农业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及途径?

必要性:

1、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实行集约经营,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措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3、实行集约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4、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地水平。

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加大农业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4、广泛运用农特科学技术,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6、农业土地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2、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3、质量的差异性4、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效用持续性和土地报酬的可能性2、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

(课本)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要牢固树立五大原则1、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2、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4、综合利用的原则5、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课本P115)

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

1、给予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来看,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主演途径就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只有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邮寄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

所以我们国家更应该重视劳动生产率。

从总体上来说,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产品总产量,不外有两条途径: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几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尽可能纳入农业生产,向农业的广度进军;

二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走集约经营的道路,力争在同量或更少的土地面积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向农业的深度进军。

三是把剩余的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到新的生产部门和生产领域,又能够建立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的劳动组织形式,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酱油可能获得成倍的提高。

8、林业的特点?

1、林业生产同时产生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2、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3、林业生产周期长,获得多种收益需要较长时间4、对林业的社会需求在微观需求而言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而从宏观角度来看,林业则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林业所提供的整体生态效益和公共福利难以通过满足微观需求的替代产业来获得。

9、畜牧业的特点?

1、农区畜牧业特点:

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以舍饲为主,饲料费用占比较高。

2、牧区畜牧业:

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农牧结合不充分,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天气的影响,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

1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

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2、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3、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