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5806word版本Word格式.docx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5806word版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5806word版本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
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是教学的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
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齐:
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
(生:
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很少会有人注意。
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
“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
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
“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
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
哪是叶子的柄?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
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
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
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
叶子、脚
(3)师:
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
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
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
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
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
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
(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谁来谈谈:
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
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
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
脚的位置在哪呢?
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出示图片指着:
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那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指说:
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
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
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
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生读:
)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7)师总结引导:
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
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
(8)师总结:
是啊!
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
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
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
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
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
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
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
(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
(指生说:
触、变、巴、拉、贴;
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
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
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
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
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
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
5、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
(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
大家知道吗?
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
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
(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
)(板书:
变化、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