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360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Word格式.doc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

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

《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

《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

《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

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

(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

如《晋语》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

1.失其所与,不知

与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以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犹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流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参考答案:

与:

1.帮助;

2.赞许;

3.和、跟。

以:

1.认为;

2.依据,按照;

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

1.如同,好像;

2.尚且;

3.还、仍。

流:

1.流动;

2.放逐、流放;

3.流派、派别。

(2)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5.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6.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

(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

(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参考答案)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全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

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

“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

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

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

“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

“耆、艾修之”则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时的参考。

“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

“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

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

“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

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

”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

这两个分句说明了“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就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够从这里体现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紧承、小结“财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两句,也说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接下来,作者又从反面说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说,即使国君不能“宣之使言”,而采取堵塞的办法,也必然是徒劳的,最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胡可壅也”,“其与能几何”,连用两个反问句,使结论既简洁有力、不容置疑,又显得语重心长。

这一段写召公的谏言,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把召公的主张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提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明确】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的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

(3)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

前一次进谏,只用“民不堪命矣”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

后一次进涑,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

对谏辞详写,对劝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

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

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2.【提问】本文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召公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西周开国同姓功臣的后代,这时任厉王的卿士。

作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不得不仗义直言,“民不堪命矣”,虽只有简短的五个字,却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

哪知厉王变本加厉,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

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危如累卵,在众大臣缄口不言的情况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进谏。

他这一次进谏,一反原先的委婉之辞,而是直陈利害,严厉斥责厉王的做法是“障之也”。

语气的变化反映了形势的变化,也是召公心情的变化。

他的第二次谏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

这决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

这段谏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社稷重臣的远见卓识,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

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镇压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厉王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

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

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厉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杀谤者。

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

国人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国人”是与“野人”相对而言的。

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叫“野人”:

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业者叫“国人”。

课文多次写到国人,处处与厉王相对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谏言。

“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厉王的暴虐与国人的怨忿。

最后的“莫敢出言”,不仅不敢议论国事,就连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极写国人受压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万马齐喑、山雨欲来之状。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