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07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师大附中 西安高中 高新一中 铁一中学 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师大附中西安高中高新一中铁一中学西工大附中等八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陕西师大附中西安高级中学西安高新一中西安交大附中西安市83中西安市85中西安铁一中西工大附中等八校

2019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3月模拟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1.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认同周朝是因为周朝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对商族后裔的统治

C.强化了家国认同感

D.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宗法制等措施强化了家国认同感,从而使孔子认同周朝,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王位世袭制与孔子认同周朝无关,故D项排除。

2.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故答案为B项。

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

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

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3.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解析】

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花”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雅”是指昆曲。

昆曲日趋衰落的原因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5.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

“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

B.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

C.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

D.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也会借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项正确;A项反对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学习西方技术,排除;材料不是用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B项错误;C项取代表述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除。

故选D。

6.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

“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

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又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A;根据“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可知,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本,B错误;材料反映“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7.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

这种观点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陈独秀“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则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当争取领导权,这一认识导致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放弃领导权,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故答案为C项。

这一认识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领导权,排除A项;中共一大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一认识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

【点睛】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只能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由资产阶级掌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具备时再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这种观点,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应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开展民主革命斗争时,往往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认为无产阶级只应协助资产阶级斗争,从而容易犯保守、妥协、退让的右的错误。

8.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

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

当时思想界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无益于解决中国问题

B.民族危机促进了文化自觉自信

C.中国文化成为抗战的精神寄托

D.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对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是提振民族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故答案为B项。

发生变化的原因不是基于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矛盾,排除D项。

9.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

这说明罗马法

A.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司法实践灵活高效

C.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立法过程主观随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可知罗马法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具体判例、公民大会决议和长官命令构成的,体现了罗马法多元一体注重实效的特点,故选A项;题意反映了罗马法的构成,但无法推断其司法实践是否灵活高效,故排除B项;罗马法虽然是长时间积累形成,但并不能说明其不断追求公平正义,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罗马法立法过程的内容,故排除D项。

10.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

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

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D.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推动了英国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垄断组织促进了欧美对外资本输出,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正确;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只符合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故A项排除;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只给”。

11.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

这一制度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联采用粮食“义务交售制”,能够保证国家控制部分粮食,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

农民是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而不是全部农产品,所以不是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项;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是苏联维护粮食安全的措施,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故排除C项;粮食“义务交售制”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排除D项。

12.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

这表明

A.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

冰岛放弃加入欧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