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8918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里的逃课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容丰富、理由充足。

请假条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病魔缠身型”,这类同学长期遭受“病痛”

折磨,或“今日不慎染上风寒”,或“昨天不幸触怒病神”,而结果是“卧床不起”;

一类为

“开门见山型”,直陈逃课原因,如“今日股价暴涨,故请假两节课”云云。

假条因制作

简便,在学生中颇为流行。

最简单的请假理由是“值班”。

一老师上课点名时,很多同学没到,室友均解释说在

“值班”。

老师解嘲道:

“就算劫匪张君来了,也不至如此兴师动众呀。

课堂没吸引力,能不逃吗

“老师上课内容太老套,很多课只要考前背背笔记就搞定了,故不如多花点时间看自

己喜欢的书。

本以为到了大学,上课会有趣一些,结果很让人失望,还不如自学。

逃””“

课的同学都有自认为充足的理由。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在抱怨老师上课

的内容和形式太过死板,整个人就是抄笔记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

上这样的课,同

学们不仅没有获取知识的充实,反而觉得浪费时间。

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

不少老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

的硬性教学任务,或者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而学生只要考前猛背几天就可过关的现状,也让不少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大胆逃课。

中南民院的马晓晶老师、武汉大学的赵林老师,上他们的选修课的同学有好几百人。

他们的课为什么大家争着去听?

因为他们讲课的内容和方式深深吸引着大学生,同学

们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启迪和收获,自然愿意听。

教科书太陈旧,看得没劲

“书本上的东西又旧又落后,谁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时间?

”教材陈旧也是大学生逃课

的一个原因。

大学课本很多是八十年代的产物。

如现行的《古代汉语》是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二版、

一九九八年四月第二十七次印刷;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版、

一九九八年五月第十七次印刷。

文科书历史悠久一点还可以理解,但看看大学里选用

的计算机教程,大多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更别指望从中获取前沿新知。

为改变教材落伍的现状,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已开始引进国外最新原版材料,但要所

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最新教材,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无学习动力,自然逃课

逃课有客观原因,也少不了学生的主观原因。

如果同学学习态度不积极,就会逃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白教授说:

“现行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

是学习的惟一动力。

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没有了原来的支撑点,新的目标又没有确定。

1.

在这个空档里,他们学习松懈,没有寄托,不知何去何从。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激情,自然就会逃课。

而且,在现行招生体制下,

并非所有人都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若对现在的专业没有兴趣,自然少不了逃课。

笔者认为,要杜绝大学校园的逃课现象,各方都应作出积极的努力。

如学校应改革

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当然,作为学生,更应明确学习

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文章录入:

更新时间:

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2010-2-11点击数:

1420[作者:

杨娟]admin

一、课堂冷漠的表现——明伤与暗伤交织

当前高校逃课现象已经普遍化,不仅有大量显性逃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

逃课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既有

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大学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了

一些大学生的共识。

正确看待并认真解决当前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明伤——显性逃课现象凸显

社会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定义逃课概念:

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的旷课行为。

目前

我国高校逃课问题比较突出,据《解放日报》2001年12月、《河北日报》2002年5月显示,大学里的基础课逃

课率一般在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0%以上。

2

001年《人民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占82%,经常逃课的占11%,从不逃课的仅仅占18%。

(二)暗伤——隐形逃课现象普遍

隐形逃课指学生虽然没有旷课现象,但是在课堂内并不认真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视课

堂和教师的存在。

一些研究者认为,隐形逃课几乎涉及全体学生,大部分教师遭遇的经常是一个人表演的尴尬局

面。

并且暗伤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学生心理、思维、情绪等方面密切相关,对其定向测量有一定的难度。

(三)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的特点

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

2.

性逃课与隐性逃课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1.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现象存在年级上差异,逃课率与年级增长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

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

4%,大二为24.3%,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5%。

2.逃课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3.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

%,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4.大学的层次与学生逃课的比例成反比。

调查表明,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低;

层次越低的学校,

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高。

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为6%左右;

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

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

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15%以

上。

二、课堂冷漠的危害——内伤与外伤并存

课堂冷漠带来的危害是多层次的,有对社会、学校的危害,也有对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危害;

有精神层面的危害,

也有物质层面的危害。

本文仅从内伤与外伤两个主要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危害。

(一)内伤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内伤定义为:

“在人精神层面上造成的无形伤害”。

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析课

堂冷漠的内伤。

1.课堂冷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课堂学习积极性下降,对知识的

追求和掌握大幅下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加大了差距。

(2)学生世界观发生偏移,“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世界

观方面抬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被广大学生接受。

(3)学生组织纪律弱化,纪律观念在学生思维

中被“个人自由”观念逐渐取代。

2.教师最基本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到课率与听课踊跃程度同教师心理满足程度成

正比。

课堂冷漠对教师的影响表现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感,相反却更容易受到挫

败感和无能感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课堂冷漠现象采取了相应“冷漠”态度,这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形成

3.

恶性循环,使课堂冷漠现象更加严重。

(二)外伤

外伤主要指对于精神之外领域里造成的伤害。

与内伤相对应的,我们主要从个人和社会维度着手分析:

1.从个人层面看:

课堂冷漠消极后果首要的是阻碍了个人成长、成才,浪费了个人时间、金钱和精力,造成不可

估量的损失。

2.从社会层面看:

首先,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课堂冷漠视课堂纪律和老师如无物,直接影响授课老师心理情绪,从

而影响教学计划正常实行。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需要国家学校投入

大量人力财力,课堂冷漠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三,间接造成作弊、代考现象严重,大学

生整体道德水平滑坡。

三、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

以往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大多数倾向于二因素法,即将逃课原因归结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也有三因素解释

法,即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三方面探寻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个人(主要探究学生心理)以及社

会两因素来解释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坦利·

赫尔提出青春危机理论,认为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调试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注重个性表达,但是自身尚不成熟,性格不稳定等等是大学生主要特征。

1.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需要,而

对对方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

逆反和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只是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

大学生

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学校和老师的某些管理制度让某些学生产生抵

触情绪,以逃课来表示不满和反抗,希望引起他人关注。

还有一类学生因逃课受到惩罚,使他们对学校考勤制度以

及任课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

一致的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从众现象则更为明显,且由于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

定向,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在逃课现象中最为明显。

从对逃课的认识上看,不少学生随大流认为逃课

4.

是正常现象;

从逃课的行为上看,学生从众心理更为突出,有的是特定情境中对逃课的采纳,有的是长期对逃课行为

的耳濡目染,从众地将此行为合理化。

2.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

动机是驱动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发生和表现总是与一定目标和方向

相联系,只有动机才可能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个体行为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指导和规定下进

行的。

调查研究显示,逃课主要原因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成为许

多学生学习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一旦升入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及时树

立起来,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更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这自然就少不了逃

课。

逃课还与其认知有关,不少学生认为考试与上课关系不大,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