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5740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

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和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培养体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尊重残疾人,树立关注残疾人的意识,培养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形成对残疾人的真切体验。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残疾人,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迹;

制作课件;

准备体验残疾人的道具。

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

玩“雨点变奏曲”游戏

老师边叙述边带领学生做动作:

一个夏天的傍晚,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动作:

①两手拇指和中指互相敲击),慢慢地雨越来越大(动作:

②两手交叉轮拍肩膀),越来越大(动作:

③鼓掌),紧接着电闪雷明,下起了狂风暴雨(动作:

④跺脚),都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不一会儿,越过天晴,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

【设计意图:

玩“雨点变奏曲”游戏,目的在于收扰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新课活动做好铺垫——我们眼明耳聪,肢体健全,而残疾人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群体。

活动一:

走近残疾人

1.播放课件:

我们身边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2.揭示课题:

这里以一组特征较为明显的残疾人图片撞击学生柔软的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残疾人的与众不同,感受他们的悲伤与不易,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3.交流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残疾人的情况

4.观看残疾人生活不便和困难的视频课件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已观察到的身边的残疾人的一些生活情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播放教师精心采编的一组关于残疾人生活不便和困难的视频课件,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同情与关爱之情。

活动二:

体验残疾人

1.体验盲人活动(戴眼罩感受、“盲人上街”),谈感受

2.体验肢残人活动(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翻书和藏书比赛),谈感受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设置情境,进行三次模拟体验,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残疾人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充分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感受,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关爱。

活动三:

学习残疾人

1.播放课件(课文76页中的三幅图片),讨论: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残疾人,遇到歧视、嘲笑,你的心情怎么样的?

假如,其中的残疾人是你的亲人、朋友、你又会怎么做?

假如这些残疾人既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那你又会对扔石头的人说什么?

现在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图上所示的情形,但存在着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漠不关心的情况,通过换位思考,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端正学生对残疾人的正确态度。

2.交流介绍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

观看汪伊美的事迹视频

小组交流:

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资料

交流心得体会

3.进一步渲染:

播放一组身残志坚的图片课件

残疾人既是生活的弱者,又是生活的强者。

通过活动,让学生同情、理解、关爱残疾人仅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层面。

教师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残疾人顽强不屈和坚忍不拔的一面,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他们的崇敬和景仰。

活动四:

关爱残疾人

1.小组交流:

如何以实际行动关爱残疾人

2.填写、粘贴、展示爱心卡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萌生对残疾人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情感之后,教师随即让学生将其化作能够付诸行动的言语写在爱心卡上,进行交流共享,做到知行统一,将教育落到实处。

活动五:

拓展升华

1.根据板书小结,提升认识:

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手,让教师这双温暖的双手给残疾朋友理解、关爱、尊重、鼓励吧!

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老师了解,我们福安市政府经常开展手拉手关爱残疾人活动,在09年政府还专门投资1000多万,兴建一所面积达18亩的特教校,为残疾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

我们学校的同学也经常到特教校开展献爱心活动……

2.以《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为背景,在观赏福安市各界关爱残疾人的图片资料同时,教学生学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3.课外拓展——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件好事:

孩子们!

短短的四十分钟即将结束,但关爱残疾人的脚步将永远不会停息,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教师一起来关心身边的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做起,把教师爱的手伸向社会,伸向远方,让世间所有的残疾朋友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深深的爱,为了使大家对残疾人朋友有进一步的了解,老师还专门为你们收集了相关网站和热线电话,在课余时间请你们可以登入相关网站,然后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吧!

利用板书和活动视频再次完整地让学生感受如何以实际行为去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并以学哑语进一步升华主题。

以做好事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引向生活,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走近残疾人

同情理解

残疾人

尊敬关爱

用“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将“残疾人”紧紧拥抱,并用一双以不同颜色、传递着浓浓爱意的心形卡装扮的大手将它们高高托起,鲜明地表达了本课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以热诚的心,走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

[简评]

本课紧扣生活、体验、资源、行动四个关键词,以“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生活背景,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该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

在教学本课时,老师以学生原有的认识,原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设置“交流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残疾人的情况”、“小组交流:

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资料”等环节,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再次引发学生对残疾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以及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事迹的回顾,从而激起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重视体验感悟,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本课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残疾人”的环节,教师设置“戴眼罩感受”、“盲人找座位”体验盲人和“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翻书和藏书比赛”体验肢残人的活动,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残疾人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各种角色(扮演者、旁观者)的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在交流互动中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千层浪,将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与关爱化作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冲动,一种“不这样做不行”心理需要。

同时,在“学习残疾人”的环节,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了课文中作弄、欺负残疾人的三个画面,以“假如我是图中的残疾人”、“假如这位残疾人是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想法,教师会怎么做?

“即便他不是教师的亲朋好友,当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去做?

”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触动孩子们最柔软的心,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树立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意识,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发展孩子们的主体人格。

三、截取最佳资源,让感受得到最有力的提升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审慎地根据教材内容和活动目标,截取最佳资源,让孩子们得到最生动、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在“走近残疾人”即导课揭题环节,播放的“身边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图片,和“残疾人‘穿衣’视频”;

在“学习残疾人”环节,播放的“汪伊美与残奥火炬手语对话”的视频和为了进一步渲染而播放一组“广州亚洲残运会”中国残疾人选手为荣誉而战的视频以及张海迪、霍金等人的图片课件;

在结课环节,截取的平潭各界关爱残疾人的活动图片,无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最切合本课主题和教学环节的经典资源。

由于它们的介入,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残疾人朋友的困难与不易,感受到残疾人的坚韧与顽强,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最有力地提升了孩子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四、强化实际行动,让教育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本课教师十分关注这一做法,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弱者”和“生活的强者”感受和认识残疾人,获得对残疾人同情与悲悯、尊重与景仰双重感受后,老师话锋一转:

在千千万万残疾人中有几个像张海迪、像霍金、像汪伊美、像刘伟一样,即便都像他们一样,毕竟身有残缺,生活有诸多的不便,引导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引导到作为健全的教师该如何以实际的行动关心帮助他们,让学生分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从加入志愿者组织、给残疾人捐款捐物、帮他们过马路、扶他们上公交车等方面将满腔的尊重与关爱化作实际的言行,并写在“爱心卡”上,装点“爱之手”。

在结课拓展的环节,老师以“福安各界的关爱行动”、老师加入“义工协会”的事实,加强真实性和可仿性,并以提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福建残疾人在线”网址、福安市残联电话和要求学生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件好事的等形式,进一步将学习引向实际,引向生活,落到实处。

点评:

福安市逸夫小学黄锦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