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462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docx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走进残疾人》教学案例

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鲁山路小学刘希华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通过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有关残疾人的事例,并让他们去亲身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及通过典型的中外残疾人事例,说明常人能做到的或做不到的,残疾人也能做到。

他们身上体现的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课主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

全课以“体验──理解──帮助”残疾人为主线,以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为目的。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孩子中突出存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设计思路:

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去了解、理解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人去关爱他们。

所以,我在把握本课题“走近残疾人”题意时,重点抓住“走近”二字,课程目标锁定在:

“体验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三个环节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身边各种各样的残疾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常人不同。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与艰难,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

1)用自己的行动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2)学习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而加油。

教学重点:

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明白帮助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为梦想而加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前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及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事迹。

2)每位学生准备一条红领巾。

2、教师准备:

1)课前多措并举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事迹。

2)指导学生课前调查,了解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准备红领巾、围巾、秒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著名的乐曲——课件展示: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一、创设情境,认识残疾人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扣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乐曲的创作者是谁呢?

——你了解贝多芬吗?

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尊称为“乐圣”。

但是他创作这首曲子时已经是一位完全耳聋的残疾人,生活还有许多贝多芬这样的残疾人。

瞧!

▼——

【设计意图:

了解《命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耳聋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为新课活动做好铺垫。

2、残疾人图片——同学们想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吗?

这一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板书“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设计意图: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课前利用音乐渲染情境,课堂开始利用图片引出情境,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残疾人与众不同,需要我们的关注,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交流课前调查,了解残疾人

1、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先请同学们快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推选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好!

开始!

2、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表情,老师就知道大家已经准备好了。

哪些同学被推荐向大家介绍——

课堂预设——

1)我们小组推选我向大家汇报,我们小区的张叔叔眼睛看不见,单独出门时,他常常用一根竹竿探路。

——他是一位盲人。

2)下面有我向大家汇报,我邻居李小军的姑姑家的哥哥没有了双腿,不能向我们一样跳绳、踢毽子、做游戏,走路只能靠轮椅。

——他是一位肢体残疾的人。

3)我们组有我向大家汇报,上周六,我到万盛隆超市买东西,遇到一位爷爷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比划,他越比划,我们越不懂他的意思,最后幸亏一位阿姨帮忙翻译,才知道他要给孙女买书包。

——你观察的真仔细,看来这位爷爷是个聋哑人。

【设计意图: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学生课前调查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随机进行课前调查的交流与反馈,这不仅检测了课前学生调查探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课前课前调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

4、像这样的残疾人我国有多少呢?

据统计,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

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你想体验一下吗?

【设计意图:

从一组惊人的数字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之庞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活动引领,体验残疾人

一)体验盲人找东西

1、让我们走近盲人的世界,谁来当盲人,(给同学蒙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看不到,眼前一片漆黑。

来先适应一下,转动方向)

2、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帮忙,一位同学悄悄地把这盒粉笔放到某位同学的课桌上,另一位同学做盲人的保镖,但不能出声。

3、好了,现在请你(“盲人”)把那盒粉笔给老师找回来。

其他同学不要出声,认真观察他是怎样找粉笔的?

时间1分钟。

  

4、作为他的保镖你最想说什么?

{我担心他会磕到,真想把粉笔递到他的手上。

} 

5、作为盲人,你有什么切身感受?

{我眼前黑洞洞的,心里很害怕,很紧张,不敢迈步,害怕一下子摔倒。

} 

7、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想象一起感受——盲人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看不到红的花绿的草,看不到四季的芬芳,看不到灿烂的阳光,看不到闪烁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看不到漂亮的新衣裳,看不到爸爸妈妈亲人同学朋友的笑脸……如果让你继续体验,做1年的盲人,你要不要?

那就一个月,一个星期?

一天?

请睁开眼睛,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体验,你有什么感受?

课堂预设——

1)眼睛看不见太难受!

太痛苦了。

我才不要做盲人。

2)我感到我太幸福了,因为我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8、可是,盲人就是这样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那么一个失去双手的人又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

设计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

二)体验失去双手,系红领巾

1、请同学们快速把红领巾接下来,平放在桌子上。

——同学们的速度真快,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就把红领巾接下来啦。

2、如果你是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呢?

你能很快的把红领巾系好吗?

3、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双手攥起,手指不动,请你想办法把红领巾系好。

时间限定1分钟。

好!

开始!

学生活动:

学生纷纷系红领巾……有些同学能把红领巾挂到脖子上,但都不能把红领巾系好。

4、(师边用秒表计时,边走到学生身边)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系红领巾的?

(2名)

1)我用两个拳头夹起红领巾,努力往脖子上挂,刚挂上,时间就到了。

2)我好不容易把红领巾搭到肩上,不小心又掉下来。

3)我都请嘴和牙齿来帮忙了还是没有系好。

7、(时间到)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课堂预设——

1)感觉挺简单的,可是做起来太难了。

2)心里非常着急,越着急,越系不好。

3)感到自己真没用,连红领巾都系不好,真想把手松开来系红领巾。

三)体验失去双臂系红领巾

1、失去了双手系红领巾的确很难,如果失去了双臂呢?

你还能快速把红领巾记系好吗?

来,你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双手背到身后一动也不动。

请你想办法把红领巾系好。

时间1分钟。

2、来,说一说,你的做法。

1)我想请嘴和牙齿帮忙,把红领巾挂到脖子上,可是怎么也做不到。

2)我和同桌合作,我用牙咬住红领巾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也这样把红领巾放到我的脖子上,可是就是没办法把红领巾系住。

——你真聪明,能够想到合作互助。

3、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失去手臂系红领巾更加难上加难。

4、看来身体残疾的程度越高,行动就越艰难。

才仅仅几分钟的体验活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行动的不便与艰难,而残疾人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为适应现实生活,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因此生活中,他们最需要什么?

生齐答:

需要帮助 

【设计意图:

双手系红领巾动作之快之简单与失去双手系红领巾的慢与艰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残疾人活动的艰难。

学生在设身处地的体验过程中形成了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达到了通过道德认知引发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实践的目的。

四、合作交流,理解、尊重残疾人

1、现实生活中,也许会遇到下列一些情况——图中,孩子们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残疾人或残疾人的家人,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一下,请小组长主持好,并推选代表向大家汇报。

好,开始!

 

2、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

好,你们小组

课堂预设——

生1:

我们小组推选我和xx向大家汇报,第一幅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嘲笑这个盲人,说他是瞎子。

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用石头打一位智障的残疾人。

第三幅图中的小朋友正在一位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走路的样子。

生2:

刚才我们已经体验到了残疾人的难处,如果我是图中的残疾人,我会很伤心,很痛苦,难过。

如果我是残疾人的家人,我会很心疼。

那些小组的同学还有补充?

生3:

如果我是图中的残疾人,我会更加自卑,更加绝望,我会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

——是呀,小朋友无意间做法,对残疾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3、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需要我们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理解、尊重、关爱”!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图上所示的情形,但存在着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漠不关心的情况,通过换位思考,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端正学生对残疾人的正确态度。

五、回扣生活,关爱残疾人

1、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课堂预设——

1)见到残疾人朋友我会尊重他们,有礼貌的跟他们打招呼。

2)我会和残疾人朋友玩耍,不让他们感到寂寞,感到自卑。

3)我会给残疾人朋友讲故事、讲笑话,鼓励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4)在公交车上遇到残疾人,我会给他让座,在马路上遇到残疾人,我会扶他走路,帮他推轮椅。

2、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好孩子,好就让我们伸出爱的手,送给他们一缕阳光,一丝温暖,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开心!

快乐!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化为实际言行去帮助残疾人。

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学习残疾人的精神。

1、盲人歌星——杨光的一曲《你是我的眼》唱出了所有残疾人的心声。

——请听(鼓励学生随着学唱)

【设计意图:

歌曲《你是我的眼》结课,激发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激励孩子们伸出爱的手,帮助、关爱身边的残疾人。

2、同学们喜欢杨光吗?

你了解杨光吗?

谁来介绍一下杨光?

—杨光不凡的经历和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3、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像杨光一样的残疾人?

4、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残疾人,请看————你知道吗?

背景音乐中展示残疾人事迹

1)《千手观音中》演员都是聋哑人。

2)霍金,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著作《时间简史》畅销全世界。

5、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对比我们,你最想说什么?

课堂预设——

1)我要谢谢妈妈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我要好好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残疾。

——对,我们要关爱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我也非常喜欢唱歌,我想经过努力之后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有名的歌手。

——有梦想,就有希望!

3)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发明一种眼镜,盲人戴上后,就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走路。

——所有的人都支持你,将来所有盲人都会感激你!

【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

对比自己,学生也有了克服生活、学习中各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六、课下探究,了解生活有困难的人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但我们的爱心行动还要继续,梦想行动还要继续,调查探究活动还要继续,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讨论交流。

好,下课!

1、爱心行动:

为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做一件好事。

2、梦想行动:

中国梦,我的梦,为梦想加油!

3、调查探究活动:

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利用板书和课件展示课下探究任务再次完整地让学生感受如何以实际行动去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做好事和成就梦想将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生活,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走近残疾人”为切入点,以“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去帮助残疾人。

总起来说本课具有以下教学特色: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将课前的调查了解、课中活动体验、课后的践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理解、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品质。

课堂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他却是学生行动的开始,并将这种行动贯穿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课前利用音乐渲染情境,课堂开始利用图片引出情境,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展示情境、利用模拟活动再现生活情境,情境渲染层层递进,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同情、帮助,更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最好的方式是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三、此处无声胜有声

本主题活动的重点是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与不便,只言片语很难说清他们到底有多困难。

三次模拟活动的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与启发,帮助、关爱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活动目的。

整节课,老师适时地进入,必要地淡出,始终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这个“小社会”的主人,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