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5589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感知觉 讲稿Word下载.docx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视觉

第三节听觉

第四节其他感觉

教学方法手段(教具)

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

参考资料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张积家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付建中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叶奕乾等主编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李传银主编科学出版社

思考题、

作业

1、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2、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讲稿

第三章感觉

教学目的:

1.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人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了解听觉的生理机制。

教学重点:

感觉的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

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导入】:

提出讨论问题:

什么是感觉?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说。

学生自由表达直接的想法。

【新授】:

一、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例子:

我们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是怎么样认识它的呢?

(眼睛看、用嘴去咬、拿在手上掂一掂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就是感觉。

(二)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

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大小、气味、软硬等各种事物的属性。

通过感觉还能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饥饿、寒冷等,并因此实习自我调节。

2.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如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资料: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

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

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

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

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

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

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

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在过后的几天里,被试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地思考,智力测试的成绩不理想等。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时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现象。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

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所以苦行僧似的清净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影响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的。

20世纪初,美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物体的颜色;

一定频率的声音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器官是怎么样接受外界的刺激进而产生感觉的呢?

这就涉及到感官对外界刺激的编码。

编码就是指将一种能力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而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理论:

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

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

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

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

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二)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概念: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例如:

空气中的灰尘落在我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当灰尘变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却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两者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的,用公式表示为:

E=1/R

(E为绝对感受性;

R为绝对感觉阈限)

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是很高的。

在黑暗而空气清新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30英里外的一支烛光,它的强度相当于10个光子;

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听到20英尺远处的手表滴答声。

  (三)差别感受性vs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树枝上也成反比例关系。

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触觉的差别阈限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两者关系:

K=△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是一个常数。

)→韦伯定律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P=KlogI

(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费希纳

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使用。

2.乘方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通过实验,他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

也就说,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用公式表示为:

P=KIn

(P是感觉量;

I是刺激量;

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斯蒂文斯定律

总之,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

而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压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第二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

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为16Hz——20000Hz,低于16Hz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振动叫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不能接受的。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与功能

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是收集声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后者是人耳的听觉器官。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自读)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Hz——20000Hz,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16Hz是人的音调的下阈,20000Hz是人的音调的上阈。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

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二)音响

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

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音响和频率的关系:

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三)声音的遮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这就是声音的遮蔽。

有纯音遮蔽、噪音对纯音的遮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遮蔽。

四、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一)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1886年,物理学家罗·

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

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二)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

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三)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

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四)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思考题:

2、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的理论。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感觉,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又是什么以及它们是什么关系,还学习了听觉的一些知识。

希望同学们回去结合思考题进行复习。

教学后记:

 

讲稿

教学目的:

1.掌握视觉的基本规律、学说;

2.了解古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