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4680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因此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2)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2、掌握新文学初期创作实践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1)双簧戏: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掌握胡适及其《尝试集》等白话新诗的开创之作。

(3)《狂人日记》等现代小说的发端制作、《新青年》、《新潮》等杂志所团结的作家群体及其代表作家。

(4)明白散文是这一时期收获最大的文学样式。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1)杂文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的重要事业,是他的心血的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

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1936年逝世,鲁迅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

正是他的博大精深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杂文创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的杂文,结集的共有14本,包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篇》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一生写作的杂文,数量达百余万字。

作为五四新文学主将,鲁迅不仅写下了大量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杂文,而且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对现代杂文的文体样式,现代杂文的社会功能,现代杂文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杂文式的“形象”和杂文式的“典型”创造,杂文作家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以及作家的队伍建设等问题作出了精湛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主张,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

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权的猛烈抨击,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形成了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特色。

由于环境和思想的变化,鲁迅的杂文在内容和思想特色上既有一贯性,但前期(主要是1927年以前)杂文与后期(主要是1927年以后)杂文也有差异性。

鲁迅前期杂文侧重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

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还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弱点。

1925年到1927年,由于革命的高涨和鲁迅思想的发展,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同时,带有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杂文的形式和艺术表现也更加丰富多彩,更趋于成熟,对话体杂文、书信体杂文和日记体杂文的出现,即是很好的例证。

鲁迅后期在革命实践中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对敌的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

由于娴熟的掌握了辩证法,他这时的不少杂文,总结了他对社会人生和文学艺术诸多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成为现代史上一座高耸的理论高峰。

这一时期,鲁迅杂文的知识化、形象化、趣味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倡导“文艺大众化”,杂文语言充分发挥了现代白话的通俗显豁的特点,艺术上进入了一种自觉的圆熟的境地。

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不拘一格,开拓出极其广阔的天地,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最主要的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炼泼辣,似匕首投枪,三言两语,就能把复杂深奥的事理说清,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风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既立论准确,分析透辟,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同时又显示了议论的形象化,以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手法上,使深奥抽象的思想观点变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

如“落水狗”、“叭儿狗”、“细腰蜂”、“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黑色的大染缸”、“小摆设”、“变戏法”等,这些类型形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性,不仅赋予杂文的主旨以形象的生命和魅力,而且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是鲁迅杂文的重大项献。

二是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既有尖锐犀利的笔锋,又有舒缓深长的情致。

往往把思想观点渗透在汪洋恣肆的感情波澜之中,既鼓舞人以战斗激情,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

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类抒情杂文,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而《“友邦惊诧”论》这种抨击时弊的杂文也是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

常用反语、暗示、排比、夸张等手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为了说理的需要,鲁迅在杂文中还广泛的援引和活用古今中外的神话、寓言、故事、传说、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往往就是诙谐有趣的,同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相互呼应、珠联璧合。

鲁迅杂文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外的散文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鲁迅的杂文是特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现实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

鲁迅杂文既是史诗,又是政治,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和丰富的理论涵量。

(2)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

《野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1927年出版。

《野草》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引导读者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野草》构思新颖奇特,多写梦境和幻觉,并把梦幻和现实自然联系起来,把情、景、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效果。

《野草》中的语言具有诗一样的跳跃性和音乐感,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

《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它通过对秋夜室内外景物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在现实斗争中强烈的爱憎感情。

《秋夜》中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尤其是枣树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过客》通过过客这一特立独行的形象,表达了鲁迅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反抗绝望,坚持求索的迫切心情。

它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话剧的形式来写散文诗。

除了一些简要的介绍,文中的主要篇幅是围绕着过客、老翁、女孩三者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对话的节奏紧张而起伏多变,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话语之间的对照体现出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和迥异的人生境界。

《野草》的较多篇目,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

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这是鲁迅特定时期心灵历程的记录,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的情绪,但仍潜藏着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英勇的牺牲精神,具有复杂深邃的意义蕴涵和鲜明独特的文化品格。

正是这些思考把他对于“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统一在一起的,正如《希望》中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第四章茅盾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

1、从整体上掌握茅盾的小说创作及其发展,掌握其创作发展的几个阶段,掌握茅盾《子夜》对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贡献、历史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首先是结构的严谨宏大:

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地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张有驰,有章有法。

真正显示出了长篇小说的规模和构架。

其次是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各类资本家的形象系列,特别是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性格鲜明而复杂,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

第三是多种艺术手法的交叉运用。

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采用了正面、侧面多种角度,并通过对人物潜意识和幻觉的描写丰富人物性格,同时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而细节、声音和色彩在场景描写中的应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第四是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

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以及作家冷峻客观的叙述语言,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茅盾《子夜》的历史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①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

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3)《子夜》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

①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

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