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3813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越王的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先请看一下在这里的缩略图,这个墓室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7个室,分前后两部分,象征前朝后寝,各室的功能不同。

墓内有15个殉人。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墓室看一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南越王墓的墓道上,这个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长10.46米。

发掘的时候上面都是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用以防盗。

在墓道斜坡尽头发现有陶鼎、陶罐、铜镜、铜带钩和牌饰等器物,可以看这里的出土时的图片。

而且从器物的性质及安放位置来看,这里应埋有一个殉人。

还有在墓门前有一个长4.1

2米,竖约2米的竖坑,坑中有长方形木椁室,叫外藏椁。

因为椁木历经多年已经朽烂,所以只留下了板灰的痕迹,椁内也发现了一名殉人。

好了,接下来就到象征着墓主生前的朝堂的前室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在门后面并排着的的这五块石板吧。

这个是顶门器,是古人发明出来的用以防盗的工具。

首先在左右两边的石板都是固定不动的,而在中间的那三块石板是可以围着中间的轴转动的,三块石板都前轻后重,因此平时石板是会向前翘起来的,而当门顺着木石板关上之后,石板会再次翘起来,这时就会把门给顶住了,大门就不能再打开了,这就有效地阻止了盗墓者的侵扰。

不过这个顶门器只能用一次,因为关上了之后就不能打开了。

如果不太明白的话,就请看一下这个缩小的模型吧。

(演示一次)可是由于墓道土石的压力,石门在发掘的时候就已经是被挤开了的,门轴也是断裂的了。

前室的顶部用一整块大石覆盖,四壁及顶部绘有朱、墨两色相间的云纹图案作装饰,寓意着魂气升天,请看,这里便是残留下来的卷云纹的图案。

在前室发现有一殉人,从出土的”景巷令印”铜印来看,殉人身份应是南越王执掌太子、皇后家事的宦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东耳室。

东耳室是放置宴乐用品的藏所。

里面随葬品的数量很多,除了有钮钟、甬钟、勾耀、石编磬等乐器外,还有一些大型酒器及其他的一些物品。

在石编磬旁边还发现有一具殉人残骨,经鉴定很可能是一位乐师。

在东耳室西边的就是西耳室了。

西耳室是储放各种用器、药品与珍玩的库房,随葬品多层叠放,请看在墙上的这个洞,这说明原来可能这个地方可能是设有木架,但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现在是全都已经朽坏的了,因此架上的器物也随之倾倒,所以出土器物显得相互错乱和杂乱无章。

室内出土有“帝印”和“眜”字封泥,由此可见,有些器物是南越王生前自己缄封后放入墓中的。

看完了整个墓室的前室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墓室后寝的部分吧。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主棺室。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寝宫,在中间的大约这个位置放置有一棺一椁,但现已朽掉。

墓主头北脚南地躺在棺椁之中,身穿着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棺椁内外还放置了墓主人的大量心爱之物。

在墓主的身上共发现有“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泰子”金印,“帝印”玉印等九枚印章。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埋藏在象岗山腹心深处的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史书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自称“文帝”的赵眜之墓。

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姬妾的葬所,她们都有印玺随葬,身份清楚,她们分别是右夫人、

泰夫人、左夫人和部夫人等印章。

4位夫人的木棺已全部朽烂,只有左夫人尚存部分残骨。

在东侧室对面的西侧室是仆役之所,有7个人殉葬,没有发现棺木,其中北部有2个殉人的骨殖与猪、牛、羊的骨殖混在一起,由此可见他们地位的低下。

但是奇怪的是,在这里还出土了精致的“六山纹”铜镜,因为仆人是不可能有这么精致的东西的,所以我们猜测这可能是南越王赏赐给他们的。

在主棺室后面的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库房,室内共重叠堆放有铜器、陶器130多件,许多器物内盛放有禽畜残骨和海产品等,还发现有多枚“泰官”印文的封泥,说明后藏室的器物是由泰官缄封后下葬的。

这批珍贵的饮食器具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

好了,墓室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

由此可见,南越王墓墓室结构是南越王依据他生前“前朝后寝”的格局修建的一个小型“地下宫殿”,前室象征着华丽的朝堂,朝堂两侧的东西耳室是宴饮礼器和日常用品,后半部分则象征着皇帝生活的寝宫,寝宫两侧的东西侧室是后宫姬妾和奴仆的居所,后面是御膳厨房,这体现了古人“事生如事死”的丧葬观念。

这些是建墓所用的红砂岩石料。

经过专家的调查,建墓总共用了750块红砂岩石料,它们来自距广州20海里的莲花山,足见造墓工程之浩大。

(南越王所处的象岗山其主体属陆海碎屑沉积岩,与墓室建筑所用红砂岩不同,说明建墓并非就地取材。

墓室主要石材有8种与番禺莲花山岩石相类似,推测可能在莲花山开采石料用船只运送到广州。

那么,接下来就请到陈列室去参观吧。

陈列室部分:

(第一展厅)

在进入陈列室的参观之前,先让我为你大概介绍一下南越国的概况吧。

首先古时南越国的疆域是很广大的,它由三个郡组成,即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它大概包括我们现在广东,广西,福建的南部,云南的北部以及越南的一部分。

南越国把都城定在蕃禺,即现在的广州。

这个字是蕃,其实它是通假字,通现在番禺的那个番,即是没有草字头的。

那么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

这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代在这个地方呢有两座山,一座是蕃山,一座是禺山,所以呢各取一字,就把这个地方称作蕃禺。

另一种说法呢就是“蕃”通“番”嘛,在古文是远方,偏远的意思,“禺”呢则是地方,地区的意思,所以呢“蕃禺”就是偏远、遥远的地区的意思。

因为在当时整个岭南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很偏远,很落后的,所以就用“蕃禺”来称呼这个地区。

(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世系表。

这个世系表展示的就是南越国几代王的历程。

首先是开国君主武帝赵佗。

赵佗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真定人,他年轻的时候曾随秦军出征岭南,英勇善战,所以在秦统一岭南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但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暴政,陈胜、吴广等志士纷纷揭竿起义,天下大乱。

当时南海郡的最高长官任嚣在病危的时候就授命于赵佗,于是赵佗便在任嚣死后割据为王,僭越自己当上了皇帝,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的寿命很长,他活了大约有一百多岁,在位67年,所以呢他的儿子没有等到继位就去世了。

于是呢赵佗死后便由他的孙子赵眜继位。

因为史载赵眜体弱多病,所以赵眜的寿命并不长,在大约40多岁的时候就死了,在位16年,文帝赵眜呢并没有他爷爷那么骁勇善战,这从他们给自己缄封的称号就能看出来了。

可以看到这里还有一个“胡”字,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南越国的第二代王的名字叫赵胡,但是我们从墓主身上发掘出来的印章显示墓主的名字叫赵眜。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种说

法,一种是可能是由于名和字的差别,第二种说法呢也可能是一人二名,一个是越名,一个是汉名。

赵眜死后把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赵婴齐。

这个赵婴齐啊,是个埋下祸根的君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继承王位之前,赵婴齐是曾被他父亲派去汉宫做侍卫的。

他在还没去之前,就是还在南越国的时候取了一个越人的女子,生了个长子叫赵建德,而他在汉朝的时候又取了一个汉朝的女子当老婆,生了个次子叫赵兴。

可能是因为他特别宠爱汉朝的那个老婆,所以当他回到南越国的时候他就把赵兴立为太子了。

可是呢赵建德才是他的长子。

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矛盾。

于是赵兴在位一年后,赵建德便把他给杀了,夺走王位。

但这个时候南越国气数已尽,而汉朝却日益兴盛繁荣,于是乎汉武帝便派人杀了赵建德,南越国就被中原给收归了。

这个就是南越国大概的历史。

但是请大家注意只有赵佗和赵昩称帝,后来的三位王都没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个文帝行玺金印。

这个“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秦汉时期的帝玺都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到2.8厘米,而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印面的长和宽都是3.1厘米,不同于秦汉帝玺的规制,甚至比西汉皇帝的帝玺还大,从中可以看出僭越称帝的意思。

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

应是南越文王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

仔细观察,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与挂伤,在印钮的龙身隆起部分,肉眼也能看到两侧摩擦得特别光滑,显然他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如果看不清的话就请看这边的放大版吧。

这个文帝行玺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汉朝的皇帝都是死后才追封谥号的,但南越国的武帝赵佗和文帝赵眜都是生前自己缄封的。

(金印为什么那么小?

①当时没有纸张,很多都是用竹简来写字的,而盖章的方法呢就是在竹简上盖个封泥,再把金印给盖上去,因为竹简不是很宽,所以如果印章做得很大的话呢就会盖不全,所以呢就决定了金印要很小。

②制度规定,当时秦汉帝玺的规制是印面尺寸为“方寸二”,即2.7到2.8厘米,所以它不能过大。

③还有因为这个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嘛,它是身份的象征,所以要随身携带,所以为了携带的方便,金印不能太大。

这个就是“赵眜”玉印及其封泥,“赵眜”玉印印钮为覆斗式,上面有一个小孔可以穿印绶。

印文有阴刻篆书“赵眜”两个字,这枚玉印是墓主人的名章,它和“眜”字封泥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墓主人姓赵名眜。

这个呢就是“泰子”金印和“泰子”玉印。

金印的印钮是龟,腹部是中空的,可以穿印绶。

这个“泰”呢通太阳的“太”,“泰子”即“太子”的意思。

有些专家的观点是,这个可能是赵佗的儿子也就是赵眜的父亲的遗物。

因为赵眜的父亲在还没继位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泰子”印就交由他来保管。

赵眜去世后,印章便跟着他一起入葬了。

接下来我们来这边看看安放着墓主尸体的流云纹漆木棺椁。

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漆木其实是仿制品。

因为南越王墓不防水而岭南地区又多雨,所以墓中曾进水,漆木也就腐朽了。

上面的这些卷云纹图案都是仿造制作而成的,寓意着魂气升天,但是在前面平放着的两个铜铺首是原件。

一般我们说棺椁棺椁,它是里棺外椁的结构,里面是棺材,外面是外藏椁。

在棺和椁的中间有形成头箱和足箱。

墓主就是头北脚南地躺在这个棺材里面的了。

头箱放的是比较珍贵的玉器,而足箱则放的是陶璧等器物。

大多数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

接下来就请到这边来看看这个珍贵的丝缕玉衣吧。

丝缕玉衣是南越王的敛装。

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是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的。

用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风行了三百余年,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便已开始,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玉衣制度被废止。

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丝缕玉衣的制造时间比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早10年左右,因此,它是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因为汉朝的衣服大多都是斜襟的嘛,这是赵昩标新立异的

一个体现。

出土时南越王尸体已经朽烂,玉片也散落在地,专家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才修复完毕。

用玉衣殓葬的习俗源于玉能使尸体不朽的观念,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玉敛葬风俗。

(为何为丝缕而不是金、银、铜缕玉衣呢?

可能是南越王不愿遵循旧制,爱创新;

也可能是他觉得丝线比金银铜还珍贵。

一,他是诸侯;

二,他喜欢标新立异,觉得丝比金子还珍贵,毕竟他的行玺含金量高达98%,金子多少他已经不稀罕了。

(玉衣制度的消亡和原因:

为什么要废除呢?

正如我刚才介绍的,专家用了三年的时间来修复这件丝缕玉衣,可想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